中国银行业巨额坏账将被清算

发表:2004-10-15 17:2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员13日表示国民高储蓄率是支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中国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10日联合下发的追究造成国有商业银行2万亿坏账的责任人的通知显示,中国人的11万亿银行存款受坏账影响已近贬值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13日透露,中国的居民储蓄在去年已有11万亿元,国民储蓄率已达到40%,是全世界是最高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供应者。在全部银行业资产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约占60%。

* 2万亿不良资产 国人讨说法

2万亿不良资产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中山大学校刊文章认爲,从理论上讲老百姓的钱已经贬值30%,应该说到了危险的临界点。但受目前通货紧缩的影响,市场上现金流量较少, 好钱坏钱都“呆”在银行里没有挤兑,危机在潜伏中。如何千方百计盘活金融不良资产, 已成爲当前中国金融界的头等大事。

即使按照巴塞尔协定规定的国际通行的银行充足资本率8% 的比例计算,中国的银行自有资金也就8000亿元上下,何况目前中国还没有达到8%的水平。

2万亿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是个什么概念?简单地说,中国的百姓平均每存入10元就有3元可能被银行亏掉,中国金融机构平均每贷出10元就肯定有2元收不回来。这里还不包括计算利息。

爲了剥离剥离资产,中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买单。中新网的一篇文章说,这个单不能白买,对于造成钜额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必须彻底清查,严肃处理,给国家一个交代,给国人一个说法。

文章说,其实,我们目前对于不良贷款责任人的处理,并不缺少制度、办法以及法律。关键在于一直不能很好地落实下去,一次次“下不爲例”,已经纵容了一些握有权力的人乱用权力的胆子越来越大,使权力基本上失去了约束和监督。

文章认爲,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责任人的追究,只下发《通知》还不够,必须有司法、检查部门跟进;同时,要根据造成不良贷款的额度大小曝光,不能只是“选择典型案例,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建议以两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爲重点,切实追究造成2787亿元不良贷款责任人的责任。

文章希望这是国家最后一次爲国有商业银行买单。必须查清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严厉处置责任人,并公布于众,给国家一个交代,给国人一个交代。

* 不良资产 一本糊涂帐

一位曾长期在金融监管一线工作的稽核股长在人民网发表长篇文章,认爲中国的银行风险是体制性、历史性的。决策风险可以说是最大的风险,决策时左时右,时而急躁冒进,时而保守僵化,失误有目共睹。

国家从99年至2000年先后剥离了四大不良贷款1.4万亿元,然而到2001年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又积累到1.8万亿元,达到占全部贷款26.6%的高水准,大大超过了四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

文章认爲,不良资产的确切数位始终是一本糊涂帐,想弄清难而又难。数位在中国成爲玩弄于股掌的橡皮泥,要圆则圆,要瘪就瘪。从各商业银行汇总而来的不良贷款资料含有很大水份。上级银行对下级支行规定不良贷款上报限额,下死命令不得突破。不良贷款矛盾累积后,银行又不敢暴露,纷纷调整科目瞒报少报不良贷款。

在数位上做文章也是轻而易举。例如一些小规模的县支行,近年多采用发放几百万上千万的大专案,不良占比一下子就降到5%以下。人还是那些人,业务还是老做法,市场环境还是老环境。有人说:降比还不容易?大笔投放新增贷款呗。

* 剥离不良资产 被指治表不治本

人行周小川行长在《转轨中的风险应对》一书中谈到,不良贷款剥离如果不考虑最终兜底问题,就好比是将灰尘扫进地毯下面。用利润打消坏帐则如同用一层层的新地毯反复盖住灰尘而已。

据新浪财经的文章介绍:“2002年底,工商银行拿出接近86%的经营利润,冲销历史各项财务贷款损失,建设银行用于88%的经营利润填补过去呆坏帐,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同样用不低于80%的比例销减不良贷款。”

如此化解不良资产风险,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成爲一些人逃避责任的避风港。一听要剥离不良资产,有人就赶快将自己审批有问题的责任贷款剥离出去,优先剥离自己房地产和三产投资失误的款项。

文章认爲,不从决策机制上检讨风险的根源,银行管理水平就不会有真的提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管理者不自责不自警,瞎指挥,不悔过不受罚,银行业交再多的学费也不能变聪明。

*“剥离”“上市” 专家质疑圈钱

10月11日经济观察报报导,重庆市商业银行12.5亿不良资产成功剥离的消息。该行行长汪崇义兴奋地说,离上市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8月20日,重庆市政府对重庆商行不良资产置换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将该市沙坪坝区的一块土地交由市地产集团储备,再以地作爲抵押,由渝富公司向重庆商行贷款12.5亿元收购其等额坏账。渝富公司将于2009年底前还清这笔贷款。这样,重庆商行的不良资产率由此前的22%下降一半,达到11%。

重庆市商行这种消化不良资产的模式被称爲威海模式。所谓威海模式是由政府指定承贷单位,向威海市商业银行贷款8亿元,再用这8亿元倒回来收购该行的不良资产,贷款利息由政府按季支付,本金则由该行逐年回购核销。威海模式被奉爲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借鉴模式。

中国金融家网站的一篇文章认爲,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后以优质股面目上市的行爲有“圈钱”之嫌。正是这种爲了上市而成立的集团公司才给后来的股份公司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因爲,股份公司的控制权在集团,而集团拥有大量的不良资产,那这些不上市的不良资产不是说已经消化掉了,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转移给集团公司而已。这正是当初许多国有企业上市后,屡屡被大股东侵占资金、剥夺利益的背后动因。

国有银行会避免这一令人难堪的局面吗?如果不能,国有银行上市就不免有“圈钱”之嫌。

*消化不良资产目的吸引外资

经济观察报报导,重庆市政府帮助重庆商业银行吸纳了7.5亿人民币的民间资本。而今明两年的任务,重庆商行要完成5000万美元的境外战略投资,使其资本金就可达到19亿元左右。
报导说,政府帮助商行消化不良资产的目地,是使该行能够具备吸引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能力。

据称境外多家银行表示有参股意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