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亲日反日的政治红布

作者:鄢烈山 发表:2013-12-31 19: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3年12月31日讯】广州学者姜燕12月24日发表了一篇文章:《被消费的爱国主义及其他》,以“1920年代广州报纸广告与社会变迁”为研究和论说的案例。 

他所说的消费爱国主义,主要说的是商业(企业)对爱国主义的消费,主要表现就是抵制外国货,推销“国货”。对这一套我早有所知,但经作者举例,对这种借民族大义抢夺商品市场的把戏,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比如文头所配的图片是:“日本出兵山东,美丽牌香烟趁机刊登广告,号召爱国同胞购吸。”很滑稽的是,“利用‘买国货就是爱国’言说推销商品,最多最频繁的,要数香烟广告。它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吸烟就是爱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国产的宝塔香烟,是救中国的命的。诸君见了这七级浮屠,便当想:救国的责任。’”

遗憾的是这一套把戏,在“中国制造”行销全球的今天,仍然有效,可以糊弄不少“爱国青年”。他们不明白,国际贸易讲究的是平等互利,商品交易只要是自愿成交,那一定是双方有利可图。你抵制人家,也是抵制自己。

消费爱国主义的除了商业,还有娱乐。连罢工罢课之类示威抗议活动中,都有趁机发泄和找乐的人,爱国游行之类参与者中有图热闹和起哄的就更加不新鲜了。只要回想一下去年的反日游行,就不必再多说。

对于我来说,经历最多的是政治对爱国主义的消费(或者说利用、操控)。这里且以抗日与亲日为例。

改革开放之前,准确的说是1976年底以前,我自1958年开蒙之后,看的文艺作品相当大部分是抗日题材的。在我记忆力最好的年纪,满脑壳塞的都是抗日小说和电影。小说《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战斗的青春》、《吕梁英雄传》等等,等等;电影除了《地道战》、《地雷战》,还有《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等;更不要说我们这一代滚瓜烂熟的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也是抗日剧。

这就是抗日吗?中国人民抗日就是这样抗的吗?不知有台儿庄血战,不知有沪淞会战,不知有武汉会战,不知衡阳会战,不知有昆仑关大战,只知有“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不知有中国远征军和陈纳德的“飞虎队”,只知有共产党的“铁道游击队”……这样的“抗战史”只是宣传,只是为了印证毛泽东说的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战”,“躲在峨眉山上”等抗战胜利后下山“摘桃子”。

革命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那个草包司令胡传魁,他拉的队伍叫“忠义救国军”,他“钩挂三方来闯荡:老蒋、鬼子、青红帮”。“忠义救国军”就这样被污名,成了“汉奸”和“伪军”的代名词。历史真实是,“忠义救国军”是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后,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广大民众支持作战,蒋介石于9月4日电令成立的“苏浙行动委员会”,书记长为军统的戴笠。戴笠接令后,“收容整编流散浦东及京沪沪杭沿线之国军,期以加强敌后游击”,派阮清源、鲍步超等潜赴日占区,会合坚持江南敌后的干部及武装收容扩编而成的别动队,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戴笠死后,军统局最庞大的单位“忠义救国军”整编成交警总队。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0YB-Za3rKP3c5TJmMfyJ8QS1ZCGuwZq03h9_iI1Ak1oGFhT1Z-q_ZrZrU2on-QxWaEpy1zRaMFAlovNbL48Ba

抗日宣传和教育在毛泽东时代,是国共之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继续。

在1949年到1976年,抗日都是讲历史故事,争功劳;而对现实中的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与否,则极力避免提及。因为50年代的主调是反美,60年代及以后是“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日本则是中国建立所谓国际统一战线的对象。我印象中“支持冲绳人民抗议美帝”就是不时出现的新闻节目。不提钓鱼岛之争,不要战争赔款这且不说,连“南京大屠杀”也讳莫如深!

现在光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就拍了好多部,陆川、张艺谋这些大牌导演竞相抢这个吸引眼球的题材。一些人动辄忿忿不平地讨伐日本人篡改历史,不承认当时杀了30万中国平民。到底杀了多少,各有几分证据且不说,仅“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在毛泽东时代就很少被提及。为什么?请读《南方都市报》的2013-12-18的专题报道《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杀》: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3-12/18/content_1992727.htm:

南京大屠杀终于重回公众视野,1982年是一个节点。

当年7月,日本文部省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面侵略中国”等段落中的“侵略”改为“进出”,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中国针对教科书事件向日方正式提出交涉,《人民日报》也发表了《必须牢记这个教训》的评论。此后,中方展开调查。

1983年11月,南京成立了“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办公室,筹备建立纪念馆。

1984年2月至6月,官方首次有组织、大规模地调查南京大屠杀,发现了幸存者、目击者、受害者1756人。

198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落成开放。此时距南京大屠杀已近半个世纪。

记忆的复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中华民国史辞典》仍未将“南京大屠杀”收入,却收入了“南京惨案”词条,描述了1949年南京示威游行学生被国民党军警打死2人的史实。

被忽略的还有遗址。199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旅游辞典》,描述了革命烈士陵园雨花台,对南京大屠杀遗址只字未提,1991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小辞典》亦如是。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曾写作《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的刘燕军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对南京大屠杀的呈现,不能说一点没有,有的历史教课书还是有的,但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并不多见。”

与日本结成所谓“反美统一战线”,自然是一厢情愿。在中苏冲突激烈时,要联美联日抗苏,与美日建交以抵抗苏联的威胁,那倒是真的做到了。不过是“远交近攻”的传统策略。为了与日建交,免谈战争赔偿、搁置钓鱼岛之争,这就是国际政治吧。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是中日关系的蜜月期。我上大学时,看了很多日本影视剧。什么《追捕》、《生死恋》、《人证》、《排球女将》、《寅次郎的故事》,等等,应该比韩剧高一个档次吧。我儿子从80年代上幼儿园时看《聪明的一休》,到上初中时还在看《樱桃小丸子》。而今,日本的影视剧基本看不到了,这是文化娱乐市场的自由选择吗?当然不是!为什么是这样呢?

写到这里,我忽然没兴致写下去了。

抗日也罢,亲日也罢,哈日也罢,仇日也罢,不是经济利益,就是政治操作,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直面真实,不唯利是图,不“政治挂帅”?

同样的,是大讲国际主义,还是大讲爱国主义;是大批传统文化,还是大捧文化传统(所谓“国学”之类),意图都离不开政治。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平常心,不走极端?何时才能保持健康态度,不打政治摆子?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