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親日反日的政治紅布

作者:鄢烈山 發表:2013-12-31 19: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2月31日訊】廣州學者姜燕12月24日發表了一篇文章:《被消費的愛國主義及其他》,以「1920年代廣州報紙廣告與社會變遷」為研究和論說的案例。 

他所說的消費愛國主義,主要說的是商業(企業)對愛國主義的消費,主要表現就是抵制外國貨,推銷「國貨」。對這一套我早有所知,但經作者舉例,對這種借民族大義搶奪商品市場的把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比如文頭所配的圖片是:「日本出兵山東,美麗牌香菸趁機刊登廣告,號召愛國同胞購吸。」很滑稽的是,「利用‘買國貨就是愛國’言說推銷商品,最多最頻繁的,要數香菸廣告。它不厭其煩地告訴人們,吸菸就是愛國。」「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的一則廣告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國產的寶塔香菸,是救中國的命的。諸君見了這七級浮屠,便當想:救國的責任。’」

遺憾的是這一套把戲,在「中國製造」行銷全球的今天,仍然有效,可以糊弄不少「愛國青年」。他們不明白,國際貿易講究的是平等互利,商品交易只要是自願成交,那一定是雙方有利可圖。你抵制人家,也是抵制自己。

消費愛國主義的除了商業,還有娛樂。連罷工罷課之類示威抗議活動中,都有趁機發泄和找樂的人,愛國遊行之類參與者中有圖熱鬧和起鬨的就更加不新鮮了。只要回想一下去年的反日遊行,就不必再多說。

對於我來說,經歷最多的是政治對愛國主義的消費(或者說利用、操控)。這裡且以抗日與親日為例。

改革開放之前,準確的說是1976年底以前,我自1958年開蒙之後,看的文藝作品相當大部分是抗日題材的。在我記憶力最好的年紀,滿腦殼塞的都是抗日小說和電影。小說《烈火金剛》、《敵後武工隊》、《戰鬥的青春》、《呂梁英雄傳》等等,等等;電影除了《地道戰》、《地雷戰》,還有《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等等;更不要說我們這一代滾瓜爛熟的革命現代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也是抗日劇。

這就是抗日嗎?中國人民抗日就是這樣抗的嗎?不知有臺兒莊血戰,不知有滬淞會戰,不知有武漢會戰,不知衡陽會戰,不知有崑崙關大戰,只知有「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不知有中國遠征軍和陳納德的「飛虎隊」,只知有共產黨的「鐵道游擊隊」……這樣的「抗戰史」只是宣傳,只是為了印證毛澤東說的國民黨蔣介石「消極抗戰」,「躲在峨眉山上」等抗戰勝利後下山「摘桃子」。

革命京劇樣板戲《沙家浜》中那個草包司令胡傳魁,他拉的隊伍叫「忠義救國軍」,他「鉤挂三方來闖蕩:老蔣、鬼子、青紅幫」。「忠義救國軍」就這樣被污名,成了「漢奸」和「偽軍」的代名詞。歷史真實是,「忠義救國軍」是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後,為了加強組織領導廣大民眾支持作戰,蔣介石於9月4日電令成立的「蘇浙行動委員會」,書記長為軍統的戴笠。戴笠接令後,「收容整編流散浦東及京滬滬杭沿線之國軍,期以加強敵後游擊」,派阮清源、鮑步超等潛赴日佔區,會合堅持江南敵後的幹部及武裝收容擴編而成的別動隊,名為「蘇浙行動委員會忠義救國軍」。戴笠死後,軍統局最龐大的單位「忠義救國軍」整編成交警總隊。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0YB-Za3rKP3c5TJmMfyJ8QS1ZCGuwZq03h9_iI1Ak1oGFhT1Z-q_ZrZrU2on-QxWaEpy1zRaMFAlovNbL48Ba

抗日宣傳和教育在毛澤東時代,是國共之爭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繼續。

在1949年到1976年,抗日都是講歷史故事,爭功勞;而對現實中的日本軍國主義復活與否,則極力避免提及。因為50年代的主調是反美,60年代及以後是「打倒美帝,打倒蘇修」,日本則是中國建立所謂國際統一戰線的對象。我印象中「支持沖繩人民抗議美帝」就是不時出現的新聞節目。不提釣魚島之爭,不要戰爭賠款這且不說,連「南京大屠殺」也諱莫如深!

現在光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就拍了好多部,陸川、張藝謀這些大牌導演競相搶這個吸引眼球的題材。一些人動輒忿忿不平地討伐日本人篡改歷史,不承認當時殺了30萬中國平民。到底殺了多少,各有幾分證據且不說,僅「南京大屠殺」這五個字,在毛澤東時代就很少被提及。為什麼?請讀《南方都市報》的2013-12-18的專題報導《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3-12/18/content_1992727.htm:

南京大屠殺終於重回公眾視野,1982年是一個節點。

當年7月,日本文部省審定教科書時,把「侵略華北」和「全面侵略中國」等段落中的「侵略」改為「進出」,把南京大屠殺改為「佔領南京」。中國針對教科書事件向日方正式提出交涉,《人民日報》也發表了《必須牢記這個教訓》的評論。此後,中方展開調查。

1983年11月,南京成立了「南京大屠殺」編史、建館、立碑辦公室,籌備建立紀念館。

1984年2月至6月,官方首次有組織、大規模地調查南京大屠殺,發現了倖存者、目擊者、受害者1756人。

198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40週年之際,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落成開放。此時距南京大屠殺已近半個世紀。

記憶的復甦,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中華民國史辭典》仍未將「南京大屠殺」收入,卻收入了「南京慘案」詞條,描述了1949年南京示威遊行學生被國民黨軍警打死2人的史實。

被忽略的還有遺址。1990年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旅遊辭典》,描述了革命烈士陵園雨花臺,對南京大屠殺遺址隻字未提,1991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小辭典》亦如是。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人員、曾寫作《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的劉燕軍在接受光明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當時對南京大屠殺的呈現,不能說一點沒有,有的歷史教課書還是有的,但詳細記錄南京大屠殺事件的並不多見。」

與日本結成所謂「反美統一戰線」,自然是一廂情願。在中蘇衝突激烈時,要聯美聯日抗蘇,與美日建交以抵抗蘇聯的威脅,那倒是真的做到了。不過是「遠交近攻」的傳統策略。為了與日建交,免談戰爭賠償、擱置釣魚島之爭,這就是國際政治吧。

上世紀80年代前後,是中日關係的蜜月期。我上大學時,看了很多日本影視劇。什麼《追捕》、《生死戀》、《人證》、《排球女將》、《寅次郎的故事》,等等,應該比韓劇高一個檔次吧。我兒子從80年代上幼兒園時看《聰明的一休》,到上初中時還在看《櫻桃小丸子》。而今,日本的影視劇基本看不到了,這是文化娛樂市場的自由選擇嗎?當然不是!為什麼是這樣呢?

寫到這裡,我忽然沒興致寫下去了。

抗日也罷,親日也罷,哈日也罷,仇日也罷,不是經濟利益,就是政治操作,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直面真實,不唯利是圖,不「政治挂帥」?

同樣的,是大講國際主義,還是大講愛國主義;是大批傳統文化,還是大捧文化傳統(所謂「國學」之類),意圖都離不開政治。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平常心,不走極端?何時才能保持健康態度,不打政治擺子?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