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巧妙 刀尖上的“核雕”世界(组图)

作者:亦镶嵌 发表:2015-08-11 00:1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核雕艺术者还曾以果核雕刻弥勒佛的样态。(图片来源:Pixabay)

民间技艺“果核雕刻

核雕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绝妙技巧,它是指在植物的果核上,利用果核的外形起伏或主要特色,雕镂出各种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

果核雕刻在中国虽然具备悠久历史,但是旧籍并无详细记载起源究竟是何朝代,目前仅知最早记载是在宋朝。由于果核雕刻艺术相当细腻、精巧,因此不只平民百姓,连显赫达官、皇亲贵族都甚为喜爱。明熹宗还是核雕的创作者。

透过古物的考证与浏览史籍,即可知,明清时期的大型雕塑艺术并无重大发展,反倒是极富创造价值的小型雕塑品(核桃雕塑、杏仁核雕塑、橄榄核雕塑等),发展得生气勃勃,其艺术价值与作品构思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因此有着“微雕神技,艺术奇葩”的美誉。

明代知名的雕刻艺术家

明宣德年间,核雕艺术者夏白眼在一颗橄榄核上头雕刻了十六名婴儿,每个婴孩的身子只有半粒米大小。高濂于《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中记载道:“又若我明宣德年间,夏白眼所刻诸物,若乌榄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状米半粒,眉目喜怒悉具。又如荷花九鸶,飞走作态,成于方寸小核,可称一代奇绝。”由于明宣宗朱瞻基酷爱核雕,因此对他极为赏识。

明代另有一位相当著名的果核雕刻家,他就是天启年间江苏常熟人王毅,他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历史上的绝佳珍品。王毅将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泛舟游赤壁的景象,雕刻得出色又灵巧。

你能够想像,小小的一个果核经过精雕细琢,居然能够变成一条搭载了五个人,拥有八个窗户,其中还刻有三十四字,人物的神情与携带物品亦经仔细雕刻,整体精致到不容小觑。

明代魏学洢《核舟记》记述了王毅的“赤壁之舟”

明末散文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中,亦将刻有苏轼泛舟游赤壁的奇物记录出来:“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文中更是将此舟的精微细巧历历道尽:“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关于人物的神态与行径的描述,亦无遗落:“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在缺乏精密机器提供雕刻的古代,不难料想雕刻家势必耗费了很多心力与精神,才打造出令人目不转睛、众人惊叹的魅力之物。虽然,如此细致入微之物,现今已有专门的雕刻机器能够雕镂出来,甚至能够大量制作同款同型之品,但是物之稀奇、之所以具备价值,往往是因为雕刻家长时间以严谨的高度态度雕刻,制作过程花费了无法估量的时间与心血,才令精髓显得弥足珍贵。


雕刻工具。(图片来源:Pixabay)

众所瞩目的“舟山核雕”

因为魏学洢的《核舟记》,让拥有久远历史的舟山核雕名扬远播。据说在一百多年前,有位舟山人殷根福的刀法挺秀雄健,他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工艺品店,贩卖竹雕、牙雕等艺术品。有一次,他灵机一动,决定迎合佛教文化,就在橄榄核上雕刻了唯妙唯肖的罗汉头像,自此以后,舟山核雕就成为著名的核雕之乡。核雕技艺开始在舟山薪火相传,逐渐成为舟山人的谋生手艺。

舟山的核雕名人任敏华曾表示,核雕得一刀一刀雕刻,手艺人是不可以有丝毫的弄虚作假。他认为为了赚钱,改用电脑雕刻,放弃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功夫,就会失去核雕艺术的魅力和意义。

舟山的传统核雕是以佛像、祥狮瑞兽为基调,然而许多核雕师已开始在千篇一律中寻找新意,他们开始融合书画、历史传说等题材,不断创新。

雕刻师父刀刀精心雕琢出来的精品,让我们明白这是他们将脑中搜攫到的题材灵感,透过经年累月所锻铸出来的崇高功力,化作实际的成品。其实,不仅雕刻艺术,许多承传下来的手工艺术皆如此。

在每件雕刻作品中,隐隐约约荡漾出雕刻师手持着雕刻刀、双眼凝视手中的未完成品的身影。相信,不容马虎与浮躁的每分每秒、倾注专注的每一刀雕与刻,是对于守护祖辈的雕刻功夫的坚守。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