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做了哪些事 能被称为“仁皇帝”?(组图)

作者:闫明玉 发表:2021-10-02 19: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4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康熙戎装图
清朝有名的康熙皇帝玄烨终生实行仁政,开创了康熙盛世,图为康熙戎装图

中国清朝康熙皇帝玄烨,开创了康熙盛世,与雍正、乾隆共创“康雍乾盛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安邦乐民,被称为中国帝制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并被誉为“仁皇帝”。

康熙皇帝玄烨从少年时就开始熟读中华传统经典,并且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告诉大家:“经史子集千本万卷,无非仁义礼智四字;程朱理学滚瓜烂熟,无非天理良心四字。”因此,康熙所尊崇的是天理良心。他用了一生来实践了这几个字。

或宽仁,或严厉,无不遵循着内在的道理,举国上下,朝廷内外共赞其仁爱,官员拜首,百姓臣服。

实行仁政的宽仁之道

康熙的仁爱,首先表现在他对百姓施行仁政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康熙的政治生涯中,爱民、恤民、察民、施惠于民的思想和政策比比皆是。他认为,只要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其理想的太平盛世即会出现。他屡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减免赋税,并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来雍正又规定了“摊丁入地”,就是说中国几千年的人头税到这时候取消了。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在塞外视察时,有一次在巡察的路上有一个人卧倒在路旁。按照正常情况此人阻挡圣驾,应该严加处理。康熙却说要问一问是怎么回事。

康熙让侍卫把躺在路边的那个人推醒,问他的名字。原来此人叫王四海,是佣工,在外打工谋生,他在回家路上又饥又饿就晕倒了。康熙立刻吩咐人不要惊吓了他,还命人马上弄热粥喂给他吃。康熙还详细了解了情况,得知他的家境很困难,于是命人给他盘缠,还让人把王四海送回了家。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康熙仁政爱民,从小事做起。他的“仁爱”之道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不仅对百姓实行仁政,他的仁政还体现在他实行宽刑政策上。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全国秋决(判死刑)的犯人“尚不及四十人”。康熙对犯法的朝臣也实行宽刑政策:鳌拜死罪,可是只判处了监禁;索额图结党营私,也没有处死;杨光先诬告他人,也免于死刑。

康熙二十五年(1686),对朝臣说:“我认为自古以来帝王抚绥统御百姓,政治清明,教化通畅,与其以刑罚惩治民众,使人畏惧法网,幸免无罪,不如以道德感化,使民众纯一向善,不忍心为非作歹。《尚书》上说:‘天下万邦调和融洽,黎民百姓变得良善和睦。’又说:‘皇帝对臣下简明易行,对民众宽宏大量。’唐尧、舜禹的时代,依从人们的愿望来治理,像风一样鼓动四方人民,其效果就验证了这一点。我曾经倾慕上古的兴隆,努力推行教化,希望以此感发人们的天良,与他们一起走向正直之道。”

清 王翚等作《康熙南巡图卷》局部
清代王翬等作《康熙南巡图卷》局部

叮嘱施琅收复台湾时只可报恩 不可报仇

在收复台湾之前,康熙在朝廷上,征求大家的意见。一些人认为,应当启用台湾的降将施琅,因为他熟悉台湾的具体情况,而且指挥能力出众;另一些人认为,有人上书说施琅与台湾郑氏藕断丝连,他鼓吹出兵台湾是要将军队拐走,投降郑氏等等。康熙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施琅的儿子施齐、侄子师亥试图归复清朝,结果事情败露,两家七十三口全部遇难。他解除疑虑,将兵权全权交给施琅,给予他充份的信任和支持。

出兵之前,康熙对施琅说:“朕不怕你不能攻克台湾,但朕实在也有忧心之处,你知道吗?”施琅不解,睁大眼睛看着康熙。

康熙说:“郑成功部下有的与你有恩,有的与你有仇,恩怨连接,十分复杂。如果你一战全歼,自然不用说;如果有肯归降的,朕送你八个字——只可报恩,不可报仇!”康熙对施琅的支持和信任,使得施琅能够全力放手一击,并在战争胜利时不计个人恩怨地宽待俘虏,使归降者心服口服。

偷税一两白银的人?

有一年进京赶考,昆山市叶方蔼获得金榜题名,他是当朝著名的文人名士。

经税务衙门检查,查出其欠缴国家税收一两白银,叶某认为所欠国家税收只有一两白银,微不足道,便写信给康熙请求宽大处理,免除责任。然而,康熙不徇私情,按照当时律法规定撤销其功名,并予以惩处。

康熙朝倡导清廉,对“税赋”贪污舞弊者,予以严惩。四川官员卡永式在征收国家税收时,每征收二百两白银自己私自加收十二两白银,除贿赂给自己顶头上司——四川巡抚能泰两万余两白银外,其余的白银两万余两都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四川巡抚能泰,因受贿被处死。卡永式按大清律法本应是处死,但因其不久病死故未能追究。

山西太原知府赵凤诏,私自设立税种名目,强行征收并且据为己有近二十万两,也被处死。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山西巡抚温保、布政使甘度相互勾结,贪赃枉法、盘剥百姓,导致“蒲州百姓皆逃入山中”,聚众反抗。康熙皇帝委派倭伦前往招抚逃民,并且对倭伦说:“蒲州之民如不肯降,即押温保、甘度至彼处立斩,如此贪官,若不诛戮何以服众?”

康熙帝南巡归朝图
康熙帝南巡归朝图(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公有领域)

康熙巡察河道 明察秋毫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春,南巡到苏北,视察工程,在详细了解情况,便问负责河务的地方官员张鹏翮,对于工程的看法。张鹏翮回答:“皇上爱民如子,不惜百万黄金,拯救群生,黎民皆颂圣恩。”

康熙帝对这种只知歌功颂德,对治河工程却毫无益处的回答,并不买账。对张说:“你所说的都是无用的空话,我要问你的是河工事务。你做文章可以敷衍成篇,要论政事必须实在可行,然后才能发言。”

张鹏翮回答:“我原来是根据前人的图样决定开溜淮套河的。后觉得事关重大,所以请皇上亲临阅视,亲定开不开河!”

康熙帝听后严厉斥责他说:“今天看到沿途所列的标杆错杂无序,竟然无人知道究竟。此事不留心,何事方留心乎?”

接着康熙明白地指出了问题所在,一是开挖的河道,地势太高,水不会通达,二是开河标杆,多在人坟墓之上。

康熙帝又阐述不能办溜淮套工程的道理,如开挖溜淮套河,必然凿山穿岭,难度甚大,即或成功,将来汛水泛滥,或者漫入洪泽湖,或者会冲垮运河……与其开溜淮套无益之河,不如将洪泽湖出水之处拓延,令其宽深,使清水愈加畅流,至蒋家坝、天然坝一带,再更让河道更加宽畅,这才是好的解决方法。之后,康熙帝下令将沿途所立开河标杆全部撤掉。“百姓见之,欢腾雀跃”。

其后,康熙训斥张鹏翮说,你所任用的官吏,对于河工事务,漫不经心。你在官府中,两三月不去巡视考察,又怎么能知道真实情况呢?并告诫张鹏翮说,你等奏报的开溜淮套河,不仅是地方官吏希图私肥,也是河工官员妄冀升迁。这些人怎么能开河呢?张鹏翮看到康熙对于情况了解得如此详尽,惭愧万分。

不久,康熙下令,对渎职官员分别给予革职降级处分,指示张鹏翮等人“宜时时巡视河堤,不避风雨,以勉尽职守”。可见,康熙帝对官吏奖罚是很分明的。

康熙认为,“心法为治法之源”。在《庭训格言》中,这样阐释道:“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意思是说,人只有一颗心,心一想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思想念头的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如果产生的一念是不正的,马上就知道了,随之立即纠正它,自然不会离正道有多远。

有一代明君,必有一代贤臣,各级官员纷纷效仿,以人品相砥砺,以名节、操守为尚,爱民惠民,清廉之风蔚然而成,“海宇升平,人民乐业”。

(文章原标题为:一代英主康熙的宽与严

责任编辑:衍淡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