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有度,这样才不会做出失礼的举动。 (图片来源: 志清/看中国)
现代人对“酒过三巡”的理解是:酒足饭饱。解释为吃饱喝足了,这顿饭局就可以落下帷幕了。但其实 “酒过三巡”不仅仅是指饮酒的行为,还包含了古人的饮酒礼节,饮食智慧。
古人饮酒讲究按巡,即按照尊长到卑幼的顺序,依次敬酒饮酒,众人都饮完一杯称为一巡,一次宴会往往要饮酒数巡。以“巡”来形容饮酒大概起源于人们围桌进食之后。在唐代以前,人们的进食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食具,分餐而食。参与宴会的人各有一席,分散而坐,因此在宴席间斟酒时,并不会有“巡”的感觉。唐朝以后,胡床传入中原,人们开始坐上了高凳,由此产生了高桌,人们开始围桌吃饭饮酒。唐朝的《宫乐图》中,向我们形象的展示了当时“酒过三巡“的场景。宫女们围着桌子而坐,一位宫女执掌长柄杓,为其她宫女轮流斟酒,这才有了“巡”的感觉。唐朝饮酒一般为三巡,因此产生了“酒过三巡”之说。如如元稹《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一诗云:“归来高堂上,兄弟罗酒尊。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
那为何是“三巡”,不是四巡、五巡、六巡呢?这是因为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倡导饮酒有节。《礼记.玉藻》里说到饮酒的礼仪时,有言“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意思是,君子饮酒,要保持仪态,喝完三杯就要停下来,不能过量。《左传.宣公二年》中更是直言“过三爵,非礼也”,意思就是喝过了就是失礼的行为。一直以君子标准要求自身的中华民族,在饮酒上也很好地保留了这个习惯。因此,“酒过三巡”实际上就是每个人正好都是饮过“三杯”酒,我国自古也有“酒过三巡方知醉”的说法。
美酒自然要配佳肴,因此诞生了“菜过五味”的说法。关于“五味”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五味”指五道菜。二是说“五味”指的是上了“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菜,这是说东道主为了顾全所有宾客的口位,席面上所有菜肴必须味道齐全,“酸甜苦辣咸”一样不差,保证宾主尽欢。不论哪种说法,后半句想表达的意思和前半句是呼应的,都是说宴席已过半,大家都已酒足饭饱,该依次退场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连起来看,就是一套规范的中国饮酒礼节。饮食有度,这样才不会做出失礼的举动;适可而止,才是人生最好的修养。酒不贪杯,食不过量,饮食有节,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舒和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