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事件」處理不好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作者:司馬函 發表:2007-10-21 04: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和平事件」發生至今,已經22天了,據中國和解智庫發布的新聞稿,李和平案件有新進展,案發地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派出所的警察已經調出案件發生地附近攝像頭拍攝的影像,開始對此案進行調查,不管後續進展如何,這是一個正面的跡象。

「李和平事件」發生以後,受到許多知情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關切,已經有196名海內外華人公開簽署公開信,要求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單位調查「李和平事件」,體現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已經七十九歲高齡的前中央黨校圖書館館長杜光先生,冒著被政治腐敗分子打壓的危險,在網路雜誌《觀察》上,發表《誰在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的文章,支持民眾和律師的維權運動,分析產生「李和平事件」和其它類似事件的原因,提出瞭解決這類問題的對策。杜光先生還特別指出:「維權運動為執政黨提供了改善自己形象、樹立執政合法性的大好機會。」我希望執政黨和政府能傾聽杜光先生的肺腑之言。

在「李和平事件」和其他類似事件還沒有依法查處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這類事件不及時處理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一是提醒違法者不要一再幹這類蠢事,二是提醒執政黨和政府抓緊處理類似事件。

「李和平事件」和其他類似事件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帶來如下嚴重後果:

後果一:引發嚴重的道德危機

過去十幾年以來,政治腐敗分子在中國大搞腐敗,為了權、錢、色,不擇手段,政治腐敗分子不去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使用各種卑劣的手段去鎮壓受害者和主持公道者,政治腐敗分子不僅無恥,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喪失人性。如果策劃「李和平事件」的政治腐敗分子不及時查處,他們的膽子就會越來越大,不擇手段就會成為政治腐敗分子的生活方式,將會引發嚴重的道德危機。

後果二:引發公民的安全危機

由於國保打著執法的旗號去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一般情況下公民既不能正當防衛,又不能自我保護,現在公民受到欺凌後又缺乏有效的投訴渠道,如果不盡快改變國保非法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現象,公民將被迫自衛。這不是逼著公民去進行反對政治腐敗分子的起義嗎?當然,儘管公民有反對壓迫的權利,但我希望公民們除非生命受到威脅,要盡最大可能保留反對壓迫的起義權力,寧願逆來順受,相信在可預期的將來,冤假錯案會得到糾正,人權會逐步得到保護。

後果三:影響祖國大陸對臺灣同胞的向心力

1994年3月31日浙江省發生了「千島湖事件」,3名歹徒搶劫縱火燒船,致使24名臺灣同胞和8名大陸同胞不幸遇難,由於浙江省公安部門一開始對外封鎖新聞,不尊重遇難臺灣同胞家屬的願望,在臺灣同胞中引起強烈不滿。受「千島湖事件」的衝擊,在1994年4月的臺灣民意調查中,臺灣支持統一的人數在此事件之後減少了近兩成,而支持臺灣獨立的則上升了一成。「千島湖事件」對兩岸關係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這一影響造成的後果至今沒有根本扭轉。臺灣同胞經過艱苦奮鬥,才擺脫蔣介石的專制統治,才獲得基本人權,臺灣同胞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人權,臺灣同胞對人權非常敏感。如果中國大陸對 「李和平事件」這類侵犯人權的事件不認真查處,將會影響臺灣同胞對兩岸統一的支持。我想,如果中國大陸在人權問題上不思長進,讓台獨分子把臺灣人民爭取過去,中國大陸的執政者是要承擔相應責任的。如果讓台獨分子爭取到多數民意支持臺灣獨立,走向法理台獨,難道海峽兩岸真要兵戎相見?

後果四:影響中國的國際威望

一個國家要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一定要多做符合人類理想的事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出現了「李和平事件」,這肯定不符合主流國際社會的期待,出現這類事件以後政府不全力以赴去查處,更不符和主流國際社會的期待。如果一個國家長時間出現不尊重本國公民人權的事實,很難讓別的國家相信這個國家會尊重其他國家。當然有的人會辯解說:「在中國是存在不尊重人權的現象,但中國在國際上絕對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但這不是慈禧太后「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翻版嗎?慈禧太后在國際上贏得了威望嗎?

来源: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