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與粥(圖)

作者:陳雄 發表:2009-04-06 19: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歷代文人對粥都有很深的感情。

文人安貧樂道,要生存下去,這時候粥是最好的選擇,不多的米,加上較多的水,可以填充飢餓的胃。所以粥,曾是貧窮的象徵。

范仲淹少時家貧,住在寺廟裡發憤苦讀,每天煮一鍋稀粥,冷凝後分成四塊,早晚各兩塊,以切碎的咸菜佐餐。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編有《粥品》一書,對粥很有研究,而曹雪芹在家境衰落以後,也和杜甫一樣"舉家食粥酒常賒",閱盡人世滄桑、世態炎涼,只好把祖父品粥的閑情帶到《紅樓夢》中,他在書中提到粥的品種有碧粳粥、紅稻米粥、江米粥、鴨子肉粥、燕窩粥等幾種。

陳獨秀早年辦報宣傳革命,編輯、排版、校樣、郵寄,全都親自動手,三餐食粥,不以為苦,臭蟲滿被,也不以為髒。

粥也是美食和養生的最佳代言。帝后嬪妃以及達官顯貴,常用粥來調劑口味和平衡膳食。唐穆宗就曾賜粥給白居易,《金鑾記》載:"詩人白居易在翰林院做官時,才華出眾,皇帝賜他‘防風粥'一甌,食之口香七日。"

後來的文人不少都是食粥族。

陸游甚至認為吃粥可以成仙,他在《食粥詩》中誇張道: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美食家蘇東坡品嚐了用豆漿和無錫貢米熬的粥後,寫詩云:

身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

明代詩人張方賢在他的〈煮粥詩〉中說: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

孫犁常年喝玉米粥,他對此粥的製作深有體會:"秋後在粥中再加些菜葉、紅苕、胡蘿蔔等,就更好吃。冬天在熱炕上捧喝熱粥,更是人生一大享受。"

將粥升格成為一種文化,不妨去看看王蒙那篇〈堅硬的稀粥〉。王蒙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家庭從斷掉稀粥到回歸稀粥的故事。

王蒙感嘆道,稀粥太堅硬了,不管是牛奶麵包、分灶而食、民主選舉還是唯廚藝論,統統抵不過爺爺安排我們吃了幾十年、從生下來吃到現在的稀粥!

一年夏天,曾到某地旅遊,看到一家粥店門口挂有一幅廣告聯,以為絕妙:

粥品即人品,煲粥如處世。水至清則無魚,粥至清則無味。數杯清水數杯米,半碗糊塗半碗仙。斯文慢火,羽扇綸巾,就這樣煮沸整個江湖。

於是就衝著這廣告,進店消費。一邊喝一碗清恬的苦瓜粥,一邊品味這廣告詞。

"粥品即人品,煲粥如處世",大概是說煲粥,要不急不緩,火到自然成。正如做事,要不驕不躁,水到渠成;一碗稀粥,看似平靜,其實已經歷幾個小時的文火煎熬,正如一位哲人,看似心如止水,其實已曾經巫山滄海。

稀粥綿軟,入口即化,不與舌頭為難,正像做人,要能屈能伸;與人方便,即是與己方便。

參透此理,也許可以理解歷代文人為何對粥一往情深了。


来源:人間福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