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古詩中避暑(圖)

發表:2010-08-08 16: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人沒有風扇空調,炎炎夏日,或棲於樹蔭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古人感懷於大自然賦予自己的清涼世界,於是,便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避暑佳作流傳下來。今天,我們捧讀這些詩作,仍能感受到當年的詩人消夏之樂趣,不知不覺間,彷彿與詩人一塊走進清涼的世界,心頭不禁泛起絲絲涼意。

坐在樹下或走進竹林,是古人們普遍採取的乘涼方式。因此,在眾多避暑詩作中,這類作品也最多。南宋楊萬里《桑茶坑道中》描寫了一個牧牛的小童為避酷暑睡臥柳蔭之下的悠閑情趣:「睛明風日雨乾時,草滿花塔水滿溪,童子柳蔭眠正著,一牛吃過柳蔭西。」

中唐王維為消暑,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彈,樂而忘返,給後人留下了千吟不厭的《竹裡館》:「獨坐幽莫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臨水之地也是古人避暑的佳處。炎炎夏日,若得一處亭臺樓榭橋畔相伴,著實是納涼人的福氣。宋代的楊萬里,喜歡流連於荷池納涼。其《暑熱游荷在池上》云:「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對此,大詩人陸游也深有同感:「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塘自在香。」此詩表現的是在蓮花池邊和柳樹蔭裡月下乘涼的樂趣——楊柳隨風飄拂,荷花送來清香,在畫橋畔倚床休憩,欣賞船家悠揚的笛聲,真是盛夏酷暑時的一種美妙絕倫的享受。

當然,「心靜自然涼。」要想在悶熱難當的夏日,讓自己不心急氣躁,關鍵是保持一份平靜的心態。宋代梅堯臣的詩說得好:「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詩人在花木蔥籠、曲逕幽深的長廊裡品茗納涼,清以心靜,靜中生涼,一幅閑適自在的畫面猶在眼前。唐代詩人白居易喜歡獨坐院中,迎著徐徐清風而自得其樂。他在《消暑》詩中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今天,我們翻閱這些詩作,特別是在炎炎夏日,品讀古人的納涼詩句,其實就是在乘古詩的涼意,消自身的暑氣。

来源:深圳商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