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的歷史典故(圖)

發表:2013-11-01 11: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1月01日訊】相傳,漢武帝時期戰事不斷,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匈奴經常騷擾漢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損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產生活無法繼續。消息傳到中央,漢武帝大怒,隨即命大軍前去征討。可是遊牧地區的匈奴大軍忽東忽西,作戰不定,給漢軍造成極大損失。軍隊屢戰屢敗,加上漢軍的補給全靠長安從內地及各郡徵調,補給環節薄弱很容易遭到打擊。而遊牧民族的騎兵,靠擄掠為主,隨軍自帶乾糧,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戰越勇,令漢軍十分頭痛。

於是武帝採納了大將軍衛青的建議,命隨軍駐地墾荒,以供軍需,並從各郡徵調大批勞力調往當時的河套地區,使漢軍的實力大增。當時別的農作物在當地產量有限,大量種植,此種一經播下,生長迅速產量很高。漢軍食後,軍力大增、耐飢寒,經酷暑,最後大獲全勝。漢武帝非常高興,親自率眾到河套地區,犒勞三軍,並封敬獻穀物的大臣莜司為大將軍。並親自為這種穀物取名為為莜面

從此,這種穀物在中華大地紮下了根。


莜面窩窩(網路)

隋朝末年,隋文帝楊堅偏信姦佞之言,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為并州(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時,不料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只好借宿靈空山古剎盤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淵滯留該寺,常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天下大亂,群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

午時將莜面「蜂窩」筒筒端了出來,李淵蘸上辣椒吃後,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麼飯。老方丈說是用莜麥面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稱其為「莜面窩窩」。又叫「燕麥窩窩」。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主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時值秋收季節,看到當地盛產莜麥,便上前問詢一位中年男人,得知當地人的吃法僅僅是把莜麥磨成面,然後加水和好再蒸熟,就和吃饅頭一樣。特別單調。

於是,便把「莜面三生三熟」的加工,製作方法和莜面的各種吃法傳給了他,此人名叫「袁煥」靜樂人。從此莜面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後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像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故將窩窩改稱為「栲栳栳」。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袁煥的子子孫孫為躲避戰爭一大部分遷徙到了大同的天鎮,隨後又遷到了張家口的張北縣,日久這種民間美食傳遍了山西、陝西、內蒙、河北等地,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現如今袁煥的第二十二代傳人袁博已定居在張北縣二泉井村,還保存著「莜麥」傳統的加工,製作方法。是屬於全人類的「民間文化」。來自唐朝的「味道」。

相傳,清代康熙皇帝遠征噶爾丹,在歸化城吃過莜面,給予很高的評價。乾隆年間,莜面作為進貢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