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趣聞和酒雅號的由來

發表:2014-04-11 11: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自古以來,酒不僅是傳統佳節上的「座上賓」,而且深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李白有舉杯邀明月的雅興意趣,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閑情逸致。歐陽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悲壯豪邁,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慷慨蒼涼。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真好還鄉的瀟灑。

古人在飲酒讚酒的時候,總要給所飲的酒起個饒有風趣的雅號或別名。比如說歡伯、杯中物、金波、壺中物、酌、酤、香蟻、浮蟻、綠蟻、碧蟻、天祿、椒漿、忘憂物、掃愁帚、釣詩鉤、狂藥、酒兵、般若湯、清聖、濁賢、竹葉青等等雅號。

這些名字的由來,並不是飲酒人腦袋一拍就湧上心來的。而是多由一些典故演繹而成,或者根據酒的味道、顏色、功能、作用、濃淡及釀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綽號在民間流傳甚廣,所以文在詩詞、小說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詞。這也是中國酒俗文化的一個特色,

現就簡單的挑選幾個以饗讀者。

歡伯: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之為歡伯。這個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兌》,上面記載「酒為歡伯,除憂來樂」。

杯中物: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著而得名。始於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滿,樽(杯)中酒不空」。孔融不僅會讓梨,而且飲酒鄒文也是一把好手。相對於孔融,陶淵明就更加有情調了,他在《責子》詩中寫道:「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只可惜,陶淵明飲酒過度,導致他的孩子幾乎都是痴呆。

酌:本意只是斟酒、飲酒的意思,後經過文人雅士的彫琢,逐漸成為酒的代稱,如「便酌」「小酌」。大詩人李白曾在《月下獨酌》一詩中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相對於這些,竹葉青的來歷就有趣的多了。其中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很早以前,山西酒行每年要舉行一次酒會。逢酒會這天,大小酒坊的老闆都把自己作坊裡當年釀造的新酒抬一壇到會上,由酒會會長主持,讓眾人品嚐,排列出個一二三來。

當時有家酒坊,雖說是祖傳幾代的老作坊,可年年釀出的酒總如人老珠黃一樣,不受人待見。每逢酒會評比,總是名落孫山,但是作為當地酒屆的盛會,不參加臉上又無光。這一年又要開酒會了,老闆只好硬著頭皮吩咐兩個小夥計備好一壇新酒抬去應景。老闆自己先走一步。這兩個送酒的夥計對老闆的心思也心知肚明,知道自家酒不好,送去也是墊底,不願早送到會上露醜現眼。與其長痛,不如短痛,兩人一合計,磨蹭到日起三竿,才抬上酒罈子出門上路。

這天天氣特別熱,兩個小夥計走得是又熱又渴,趕到正晌,恰巧路過一片竹林子邊。口中如同含著一團火的兩人一商量,決定先把擔子放在竹林裡涼快涼快,找個人家喝口水再說。

怎奈在這前不靠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別說找個人家,就是找條小河溝喝口水也難呀!可惜兩人不似唐僧師徒,皆有騰雲駕霧的本領。

夥計倆回到竹林裡,兩個人四隻眼死死盯在酒罈子上,活人不能讓尿憋死,同樣不能渴死。找不到水,就喝口酒吧。等到二人打開了壇蓋之後,又犯愁了:只有滿滿一罈子酒,沒杓沒瓢,捧不起,放不下,如何喝得一口甘醴?

兩人環顧四周,只有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哪有什麼鍋碗瓢盆。忽然兩人眼前一亮,這不是有竹子嘛。順手從一株成竹上扯了兩片大竹葉,捻了個竹葉杯!兩人就你一杯、我一盅地喝起來了。

一股清酒下肚,真個是爽煞人也。兩人越喝越來勁,不一時,小半罈酒水就進入腹中。兩人心滿意足的撫摸著肚皮,可可再看看壇裡的酒,這夥計倆又傻眼了:只剩下半壇兒酒,怎麼去交差呢?

薑還是老的辣,年長的夥計就比較有心機,說道:「哥們兒,我看咱哥倆還是抬著趕路吧,反正咱家酒不好,每次都是倒數第一。等走到有水的地方,咱們摻點兒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混過去就是了。」

小夥計一聽也是理,便和年長的夥計抬起罈子就走。走不多遠,只見一叢翠綠翠綠的大青竹,竹叢旁邊有一個巴掌大小的水灣灣。夥計倆彷彿看見了美女一般,趕緊把酒罈子放下,摘了兩片竹葉捻成杯,蹲在小水灣邊,往罈子里加水。只有巴掌大的小水灣,不管他倆怎麼舀,水總不見少。不一會,罈子就被灌滿了,兩個人看看時候不早了,急忙抬起酒罈子上路。

再說在酒會上,酒會會長和各家酒坊老闆交杯換盞,品嚐各家的新酒。眼看快要品嚐完了,只見這夥計倆滿頭大汗地抬著罈子走進會場,老闆親自揭開壇蓋,舀了一碗酒,恭恭敬敬地捧到酒會會長面前。

酒會會長望著老闆打趣道:「好戲壓軸,好酒封頂,今天酒會最後得嚐嚐貴老闆的這碗酒了,想必是獨佔鰲頭嘍!」說完哈哈一陣大笑,滿座的酒老闆也隨著嘻笑了一番。

老闆明知大家在打趣他,也只得紅著臉連連說道:「慚愧,慚愧!」會長又哈哈一笑:「哎,哪裡,哪裡,我先領教了。」邊說邊把酒碗湊到嘴邊,輕輕呷了一口,看了看酒老闆,又瞅了瞅碗裡的酒,半晌才對眾家酒坊老闆說;「大家都嚐嚐!」這碗酒在眾老闆手中傳來傳去,每個人品嚐了之後,都驚呆了。

老闆和他的兩個小夥伴們兒也都驚呆了,看著這個場面,不知出了什麼事,心裏發毛,身子哆嗦起來,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只見酒會會長站起身,朝會場裡巡視了一眼,問道:「諸位,這碗酒如何呀?」

「好酒,好酒!」眾人異口同聲的稱讚道。

這年酒會上,這夥計倆送去的酒,名列第一!在回酒坊的路上,喜出望外的夥計倆,便把酒罈里加泉水的事,一五一十地全對老闆說了。

老闆聽完後拿出二十吊銅錢,讓他們別把這事兒傳出去,第二天,老闆又叫他們引路,親自去看過他們歇腳的那片竹林子,又親口嘗了嘗那灣泉水,知道釀出這樣的好酒,與這又清又甜的泉水是分不開的。於是,他就買下了那塊地皮,將酒坊遷去,在那小水灣上打了一眼井,又從釀造技藝上努力改進,終於釀出了別有色味、名馳中外的好酒,取名叫「竹葉青」酒。

據現有文獻來看,這種獨特的「竹葉青」大概始於南北朝時期,南梁才子皇帝簡文帝蕭綱曾有詩句這樣寫道:「蘭羞薦俎,竹酒澄芳」,說的就是竹葉青的香型和品質。北周文學家庚信在《春日離合二首》詩中曰:「田家足閑暇,士友暫流連。三春竹葉酒,一曲昆鳥雞弦。」詩人邊品竹葉酒,邊彈琵琶,興致勃勃!可見,杏花村竹葉青酒,早在1400多年前就已成了著名的珍品。

此後宋、元、明、清的許多小說,諸如李汝珍的《鏡花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竹葉青酒的讚譽;傅山留書「得造花」四字,李自成倚馬立書「盡善盡美」,字字溢滿盛譽。20世紀著名武俠作家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俠客暢飲老白汾酒、竹葉青酒的描寫,反映了汾酒、竹葉青酒當時在我國酒界的地位。

文以載道,酒以寄情。自古以來,宦海沉浮的墨客騷人們或是春風得意,或是忘情風月,或是意氣風發,或是躊躇滿志,但大多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關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們的不刻意追求聞達於諸侯,但求節氣能如那竹子一樣剛正不阿,與竹葉一般清雅高潔!正所謂「名與長江萬古流,節如歲寒竹葉青!」

来源:豆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