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喜愛佛教中的觀音菩薩?(圖)

佛教神祇眾多,觀音菩薩最受歡迎

發表:2015-08-26 06: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觀音菩薩具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圖片來源:Pixabay)

觀音菩薩是佛教神祇中,最受歡迎的

教在現今已經是中國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一般的中國人,如果信仰佛教,做得最多的事,是到佛寺裡拜佛。拜佛的同時,也拜菩薩。

佛寺裡的佛,有時是一位,那就是釋迦牟尼佛。有時是三位,稱作三世佛。以空間計算的「橫三世佛」,以及以時間計算的「縱三世佛」。「橫三世佛」為中央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另一說是阿閦佛,又稱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縱三世佛」為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知名的菩薩則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和觀音菩薩,合稱四大菩薩。在中國,四大菩薩都有人拜,但拜得最多的,無疑是觀音菩薩。菩薩們來自印度,不過,你是否有想過,為何觀音菩薩在中國最有名,最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呢?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法華經》呈現觀音的菩薩形象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佛教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做考察。一種說法認為,這與佛教的《妙法蓮華經》(又稱為《法華經》)有關。

《法華經》中有一品,稱作《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中講到的觀世音或者說觀音,完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形象出現,從此成為一般人精神上求助的對象。《法華經》在東晉十六國時代由從龜茲來的高僧鳩摩羅什譯出後,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佛教徒誦讀最多的經典之一,觀音菩薩也就為人們所熟知。

到了唐代,又有了被認為是玄奘翻譯的《般若心經》。《般若心經》也簡稱《心經》,經文的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對於中國佛教的信徒而言,《心經》也是一部幾乎每天都要念誦的經典。於是觀音的形象更加地深入人心。

觀音本為男兒身

總之,在中國,與其他幾位菩薩相比,觀音菩薩似乎最能救困濟厄,因此最服中國的「水土」,也最受歡迎和崇拜。觀音菩薩在印度,原本為男身,到了中亞,依然是男身,到了中國漢地,卻一舉而變化為女身。

作為女身的觀音,形象既端莊美麗,同時又法力無邊,大慈大悲,無求不應。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女性,無論貧富貴賤,幾乎沒有不喜歡、不拜觀音菩薩的。

為何取名叫觀音?

《大唐西域記》的書中,也有多處地方提到觀音菩薩。其中卷十,講到南印度的一個國家,稱作「秣羅矩吒國」。「秣羅矩吒國」的南邊,面臨大海,有一座山,稱作「秣剌耶山」,出產白檀香,還有龍腦香。山的東邊,又有一座山,據說觀音菩薩常常住在這兒:

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逕危險,岩谷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天形,或為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音菩薩。「觀自在」的梵語原文是Avalokiteśvara,玄奘在這裡用的是意譯,翻譯為「觀自在」。《大唐西域記》的卷三,有一處地方也講到「觀自在菩薩」,使用的是音譯,音譯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菩薩」。玄奘對此專門做了一番解釋:

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梵語詞,Avalokiteśvara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Avalokita,音譯「阿縛盧枳多」,意譯「觀」;後一部分是īśvara,音譯「伊濕伐羅」,意譯「自在」。前一部分的尾音a和後一部分的首音ī拼合在一塊,「合字連聲」,語音發生變化,成為一個複合音e,漢字音譯因此也有一點變化,成為「阿縛盧枳低濕伐羅」。玄奘認為,這是正確的拼法和寫法,以前的翻譯,無論是「光世音」,還是「觀世音」,還是「觀世自在」,都不正確。

玄奘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如果嚴格依照梵文的標準拼法,確實是如此。

但玄奘不知道,「觀音」、「觀世音」這幾個名稱,作為最早的翻譯名,並不是從標準的梵語而來,而是來自一種不太標準的梵語,學術界稱為混合梵語。在印度和中亞當時流行的混合梵語中,Avalokiteśvara寫作Avalokitasvara。Avalokitasvara的意思,確實可以理解為「見聲音」或者「見聲音者」。這也就是鳩摩羅什《法華經》譯本中的「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來源。由此而有「觀音」、「觀世音」、「光世音」、「觀世自在」這一系列譯名。這不好說就是鳩摩羅什的錯誤。

實際上,在玄奘之前,觀世音或觀音這兩個名稱,已經被普遍地接受。雖然後來有了玄奘的新的觀自在這個譯名,但直到現在,中國人用得最多的,還是觀音或者觀世音這兩個名稱。

「南海觀音」的「南海」在哪?

所謂「自在天形」,指的是變化為大自在天的形狀。「天」就是神,大自在天是印度教最重要的大神之一。

「塗灰外道」是指印度教徒中的一類修行者。他們常常臉塗白灰,修習苦行。外道則是佛教對非佛教徒的統稱。在今天的印度,「塗灰外道」還常常可以看到。

「秣羅矩吒國」的位置,在今天印度泰米爾納都邦的境內,地域大致應該延伸到印度半島最南端的科摩林角(Cape Comorin),一種認為即印度古代的潘底亞國(梵語Pāṇḍya)。「秣羅矩吒」是梵語Malakūṭa的音譯。「秣剌耶」梵語是Malaya。「秣剌耶山」應該就是今天西高止山(Western Ghats)南端,直抵科摩林角的那一段山脈。「布呾洛迦山」的位置,在「秣剌耶山」的東邊,「布呾洛迦」是梵文Potalaka的音譯。觀自在菩薩住在「布呾洛迦山」,「布呾洛迦山」的位置,已經離僧伽羅國,也就是斯里蘭卡不遠了:

從此山東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羅國路。聞諸土俗曰:從此入海,東南可三千餘里至僧伽羅國。(唐言執師子。非印度之境。)

「布呾洛迦」佛經裡有時也譯為補怛洛迦、補怛羅迦、布怛落伽或者普陀洛迦。依據玄奘這裡的說法,布呾洛迦山在秣羅矩吒國南境,秣剌耶山的東邊,臨近海濱。

不過,從玄奘的傳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相關的一段記載看,玄奘自己似乎沒有到過秣羅矩吒國。玄奘對秣羅矩吒國和布呾洛迦山的記載,應該主要得自於傳聞。因此,布呾洛迦山究竟在哪裡,實際上很難坐實,我們只能說在印度半島南端的海邊。對於印度,這裡有時也稱作南海。中國人講「南海觀音」,其中的「南海」,最初所指,其實是印度的南海。

觀音菩薩在布呾洛迦山,其實是佛教早有的傳說。佛教有一部有名的佛經,稱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其中一個是唐代的譯本,八十卷,翻譯者是武後時代從古代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來的僧人實叉難陀。

經文中講到,在印度的福城,有一位善財童子,為了學習佛教,參訪各處的菩薩,其中一處就在南方,「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觀自在菩薩即觀音菩薩。中國佛教的華嚴宗,以《華嚴經》作為根本經典。

華嚴宗的創始人,是武後時代的法藏。法藏有一位弟子,名叫慧苑,為瞭解釋《華嚴經》,編撰了《新譯華嚴經音義》,其中對「補怛洛迦山」的解釋是:「此翻為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也。」這樣的解釋,出於對經文的理解,也可以接受。

因為《華嚴經》,在後來的民間傳說,包括明代著名的小說《西遊記》中,善財童子也就成了觀音菩薩的侍者,與一位龍女一起,經常隨侍在觀音的旁邊。

中國人對於觀音菩薩的崇拜,宋代以後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從印度來到中國的所有佛菩薩中,觀音溫柔而善良,無限慈悲,常常救人於水火,無怪乎會成為中國佛教信徒最喜愛、最感覺親近的一位菩薩。中國民間所講的「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正是對此的一種形容。

還有哪些菩薩來到中國?

有趣的還有,歷史上中國人最崇拜的這幾位菩薩,大約從唐代開始,都先後「移民」到了中國,在中國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處。

首先是文殊菩薩,山西的五臺山成為文殊的道場,佛教至今很盛。

其次是普賢菩薩,峨眉山成了普賢的道場。

再就是觀音菩薩,從唐末開始,浙江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處小島,有了「不肯去觀音」的傳說,於是這座小島被認為是觀音應化的道場,而「普陀山」即「布呾洛迦山」。這就是今天的普陀山。

同時還有安徽的九華山,成了地藏王菩薩的道場。這四處名山,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佛教徒最重要的朝聖之處。

不僅漢地,在西藏,觀音菩薩同樣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拉薩的布達拉宮,其中的「布達拉」(Potala)一名,也是來自「布呾洛迦」。西藏佛教的領袖達賴喇嘛住在布達拉宮,一度被說成是觀音的化身。

從印度的布呾洛迦山,有了中國浙江東海的普陀山,也有了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一位菩薩,三處地名,《大唐西域記》中關於觀音的故事又一次說明,歷史上中印之間曾經有過怎樣多姿多采的文化交流。

責任編輯:予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