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道德」的三大特點(圖)

發表:2015-12-10 01: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秦始皇結束中華民族自東周以來四五百年混亂局面而一統天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繼《「道德」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或精髓》一文後,接下來要繼續介紹中華民族「道德」的內涵。

穩定發展階段——秦漢以後,至滿清王朝的覆滅

也許會有人認為,秦始皇乃「焚書坑儒」的暴君,怎麼還會行「道德」?其實不然,秦始皇結束中華民族自東周以來四五百年混亂局面而一統天下,完全不難想像其在「統一」過程中所遇到的抵抗、反對、阻礙等複雜程度,以及錯綜複雜的矛盾問題,而那些「阻礙者」、「復辟者」、「倒退者」勢必成為這個時代「逆我者亡」者,秦始皇若是「亂燒」、「亂坑」,儒家思想也難以流傳至今了,而且秦統一以後,儒家的思想和影響依然十分強大,比如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等,到董仲舒「罷拙百家獨尊儒術」也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

所以,秦始皇不僅是復歸中華版圖「大一統」的「始皇」,也是復歸中華道德「大一統」的「始皇」,其在傳承儒家思想以及民族道德方面亦功不可沒。至於史論秦始皇的「暴政」或「暴君」等問題,也是中國歷史諸多「君主」共同的「功過」特徵,或「興亡週期率」特徵,即興於德政,亡於暴政。

道德發展的「三大層次」

中華民族六千年道德發展的「三大層次」:

周文王開創六十四卦,豐富了天人合一的道德內涵;管子則將道德之德概括為:禮義廉恥;孔子則在「克己復禮」基礎上,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老子則側重於道,力行於智,近於孔子之德。但是,上述皆為易經道德之拓展、延伸或踐行運用。所以,縱觀中國歷史,關於道德的演變或發展,主要表現為三個層面的特徵,即:

探索者——社會精英

即歷朝歷代大師及社會「精英」階層,如賢達、聖人、師表、士人等。他們是中華道德文明的開拓者、探索者、先行者,為中華民族道德的豐富、發展、傳承及發揚光大,發揮了堪稱彪炳日月的巨大歷史作用,已成為中華文明或東方文明的一道絢麗「風景線」。

推動者——執政者

即歷朝歷代的「執政者」或君主、帝王等,在傳承「禮義廉恥」等道德內涵外,還注重推行「忠君」、「報國」、「仁愛」等道德思想,以利於其統治。所以,史上大凡智者,無不將道德奉為至寶,供奉於國家的「廟堂」,以仁政或德政,則國泰民安,社會祥和;反之,則惑而社會亂象叢生,國家由此而步入衰落敗亡的不歸路,這已成為中國道德傳承的一個重要歷史特徵。

踐行者——百姓

中國歷朝歷代的老百姓,都是既遵從禮義廉恥等道德規範,又追求公平正義、和合、和諧等道德精神,並已成為中國老百姓的一個重要的「價值訴求」或民族文化現象。「不患貧而患不均」,此處的「不均」不是平均而是不公,中國數千年歷史,歷次的社會動亂,或國家的敗亡,大多並非緣於貧困,主要是失公、失正所致,即道德的原因,這就是中國人或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道德情感或道德因素。不瞭解這一點,就不算是真正瞭解了中華民族,認不清這一點,就不會是稱職的「執政者」。

所以,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數千年一脈相承到如今,關鍵則在於其內在的道德文化的不朽魅力,在於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接力棒」似的代代傳承,在於上述「三大層次」的道德認知和不懈努力!特別是廣大的中國老百姓,身上流淌著道德的血液,承載著中華道德文化的基因,是中華道德最重要承載者和踐行者。所以,講道德是中國人的固有本性,也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光大、綿延不息、輝耀東方、燦爛於世界的根本原因。

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在國外僑居時間再長,也改變不了中國人固有特性,有人形容為中華民族的「根」,實則為道德文化的基因使然,如若強行改變或「異化」,即去道德化,則必然會留下「不倫不類」的遺憾!融入或融合,並非是徹底改變或變異,種群不同、文化或「基因」差異,強行改變則必然要付出代價,而且從根本上講,不同族群或不同的民族文化,絕非是彼此取代、相互消滅或異化的關係,而是相互學習、彼此借鑒、各自豐富、共同發展,方為豐富多彩的世界。改革開放不更是如此嗎?南橘北枳、東施效顰,若是發生在國家層面,就不僅僅是「笑話」那麼簡單了,道德缺失必然要付出沈重的代價!

再看古今貪官的一個重要的共同特徵,不就是「禮義廉恥」的缺失或道德的淪喪嗎?不是沒有法,監督問題也僅為一個方面,最根本的還是在「做人」方面出現問題。人若是極端自私而貪婪,什麼法律或監督都會被「打折扣」的,所以對於官員而言,外施以法,內修於德,內外結合,方為根本,這就是「中國人」!

「道德」發展的「三大特點」

中華民族三千年歷史社會關於道德發展的三大特點:

其一,「虛、實結合」

即不管理論上還是意識形態上,推行的是「中庸之道」,實則施行的卻是《易經》的「中道」。例如,無論從人們對「公平正義」及「均貧富,等貴賤」等的價值訴求,還是對「平衡、均等、協調、和諧」等事物的美感追求,以及反映在建築、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和諧」理念等方面,無不體現了《易經》的「中道」思想,而與宣導「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和稀泥」、「老好人」等思想的「中庸之道」相去甚遠。

其二,「明、隱統一」

即「中庸之道」高居「正統」地位,大有天下非此道莫屬之勢,而且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恐怕知道《易經》「中道」為何物者甚少,然而二者卻並行不悖,並形成了「各取所需」的奇特現象。

其三,「言、行不一」

即言必「中庸」,行則「中道」。三千多年中國歷史社會既無「道」,又有「道」,既沒有《易經》「中道」的正統地位,卻又處處體現了《易經》的「中道」思想,這既歸功於儒家傳承併發揚光大的結果,同時也由於理解上的「偏差」,才導致上述「奇特」現象的發生,從而也進一步證實了《易經》的博大精深與神奇的內在魅力。

道德實踐的「三大鐵律」

中華民族六千年道德實踐的三大鐵律:

以德治國者——興

從夏商周,到秦漢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社會,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凡是文明昌盛時期,都是中華民族道德踐行最好的時期。實行「仁政」或「德政」,君主賢德為民,開道德文明昌盛新風,上下同欲,政治環境寬鬆,社會關係協調,呈現和諧繁榮的盛世景觀。

以貪禍國者——亡

亡者自亡,敗者自敗,亡於貪婪,敗於奢靡。「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載舟者」德盈,「覆舟者」德亡。而且,任何事物的興衰敗亡,都會呈現某種「兆頭」,亦如「大過卦」的「凶之兆」,而亡國的一個重要「兆頭」,就是貪慾橫流,道德淪喪,奢靡之風盛行,直至敗亡,可謂「成由勤儉敗由奢」。貪婪而道德淪喪,則必禍國、誤國、敗國、亡國,這是一條歷史的規律!數千年來,中國陷在「興亡週期律」的「怪圈」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興與亡不都繫於「道德」二字嗎?載舟與覆舟,何以載?何以覆?

行德治貪者——諧

上蒼真會「造物」,沒有十全十美,人亦如此,有德為陽,同時也弄個貪為陰,與人形影不離,並形成相互「制約」,使人不得不時時「自警自戒、謹言慎行」,稍不留神就誤入「貪婪」的陷阱。說貪婪是「萬惡之源」毫不為過,人世間的一切是是非非皆由貪而生;說貪婪「魔力」無邊毫不誇張,它既讓你恐怖不已,又往往誘你上鉤,既讓你品嚐到暫時的快感,又折磨得你「苦不堪言」;說貪婪「危害」極大,毫無聳人聽聞之意,一旦貪婪成性,小則毀掉自己的人生、毀掉一個完美的家庭,大則可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可毀滅整個人類。

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戰爭,不都是貪婪得禍?目前,地球從環境,到資源等,由於嚴重地污染、破壞、過度地消耗和掠奪等,已導致的不堪重負和種種的危機,歸根揭源,不都是貪婪惹的禍?

貪婪橫行,怎能建成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靠經濟與道德共同支撐,而絕非是單一的經濟發展,過度追求經濟或物質文明,而忽視道德或精神文明,只能導致貪而更貪,乃至人性的泯滅。如果僅靠經濟發展就可建成和諧社會的話,那麼古羅馬帝國、二戰前的希特勒德國、日本軍國主義等,豈不也都是「和諧社會」了嗎?那麼它們的覆滅也就沒有道理了。

兩千六百年前的管子就指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既強調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同時也強調提升道德,即在強調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強調發展道德的問題。尤其強調:「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即禮、義、廉、恥「四維」得不到發揚,國家就會滅亡!這是何等的重視和強調道德的作用啊!他把道德建設上升到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可謂驚世駭俗!然而,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貪婪的剋星就是道德,這叫「一物降一物」,這也許就是歷朝歷代為什麼這麼重視道德的重要原因。也許有人會問,靠法律不行嗎?然而法律「治標不治本」,法律只能束縛其身,卻難以消弭其心,消除內心貪婪的慾火還需施以「中藥」式的道德方可有效,德法兼治,道德與法律並舉,即「依法依德治國」方有「療效」!

也是為什麼西方國家在法律如此完善的情況下,貪婪卻如此橫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更是西方國家數千年弱肉強食,即奉行所謂「森林法則」而「輪流做莊」的重要原因,也是世界戰爭、掠奪不斷,過度消耗、破壞、浪費地球資源,並導致污染、破壞而造成人類愈來愈嚴峻「生存危機」的重要原因。

所以,作為國家如果不講道德,不施行德政或仁政,道德缺失,則必上惘,精英惑,社會亂,政權亡;作為富人如果不講道德,張狂、張揚、甚至仗勢欺人,則必遭社會唾棄,特別是如若道德傳承受阻,即前不傳德,後不承德,其結果必然是「富不過三」;作為家庭如果不講道德,則必親情淡化,失衡、失諧,幸福不在;而作為個人,真正得信任、有口碑,走得穩、走得遠,尤其平安快活者,不正是那些有道德、品行端正的人嗎?這些就是千古不變的道德規律,故不可不智,不能不警啊!

「道德」發展歷史的「三大結論」

中華民族道德發展歷史的三大結論:

第一,歷史再次證明,居於中華民族主導思想地位數千年而不變的「道德」,是《易經》的「中道」思想,而非「中庸之道」。第二,儒釋道等「八大脈系」,在諸多方面承襲了「易經」的思想文化,並為發揚光大《易經》思想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第三,在《易經》處於「神秘」地位,即尚未被人們充分認知的情況下,就發揮了如此大的影響力,足見其偉大而又神奇的魅力以及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巨大作用力。

「道德」走向未來的「三大必然」

中華民族道德走向未來的三大必然:

其一,《易經》之「道德」,必將由「幕後」走向前臺,並成為中華民族「正統地位」的核心道德觀。其二,《易經》之「陰陽平衡律」,必將被人們所重視和實行,並成為真正的中華民族和諧之道、未來的和諧世界之道。

其三,《易經》之「道與德」,必將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乃至人類做出重大貢獻。

道德,必重登國家的「廟堂」;「平衡規律」,必大道於天下!

歷史的結論

中華民族已走過六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見證並經歷了無數的歷史「興衰」,而最銳利和智慧的民族法寶則是「道德」,並一脈傳承到如今,無論什麼制度、什麼朝代,也不論將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誰想割斷中華道德的歷史都不可能,不傳承都不行,要不何以為中華民族?至於那些玷污道德、自以為是、妄自菲薄、自尋其辱的「浮躁者」,在偉大的民族智慧面前更是什麼都不是。不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文化,就不算是稱職的代表者,這一點無容置疑!

不妨試想:中華民族的任何一位偉大人物,不皆緣於道德的光輝嗎?失卻道德的光環,人民還認同嗎?民族還認同嗎?何來偉大?

道德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滲透到每個中華兒女的細胞。然而,從「五四」到「文革」,再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打擊、破壞、割裂等而造成的歷史「斷層」,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後果難以估量!這不能不是當今社會人心不古、信仰缺失、道德淪喪、貪慾橫流、齷齪充斥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是中國人被世界「輕賤」並被譏諷為「中國:你們的道德比你們的產品還垃圾」的根本原因,這些必然會成為中華民族千古的歷史「鏡鑒」!

如果不講道德還算是中國人嗎?

如果不講道德還是中國特色嗎?

如果不講道德還是中華民族嗎?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