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也修儉德(圖)

發表:2016-03-01 06: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網路圖片)

諸葛孔明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風儉樸是一種美德,是通過不斷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現代的年輕人喜歡裝酷、追潮,殊不知儉樸才是傳統美德,連過去的「王」都是因儉樸而成大業,連皇帝都以「儉德」治國呢!「歷覽前賢家與國,成由勤儉敗由奢。」

重耳有儉德而保命

退避三舍是一個有名的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死了,晉國曾發生內亂,為了躲避追殺,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幾年,在楚國時,楚國國君楚成王以諸侯的禮節招待他。在設宴會,楚成王說:「公子如果回到晉國,用什麼報答我?」重耳回答:「如果托君王的福,能夠回到晉國,一旦晉、楚兩國演習軍事,在中原相遇,那就後退九十里。如果不能獲得應允,那就左手執鞭執弓,右邊掛著弓袋箭袋,跟君王較量一下。」子玉請求楚王殺掉他。楚王卻說:「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就是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生活儉約,文辭華美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嚴肅而寬大,忠誠又有能力。……上天將要使他興起,誰能夠廢掉他?違背上天,必然有大災。」於是楚王就把他送到秦國。公子重耳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隋文帝難守儉德 暴政失國運

開國皇帝大多生活儉樸,因為他們知道創業的艱難。據說初期楊堅的儉樸就非常罕見。當他在北周做高官時,私人生活幾乎到了寒酸的地步,等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輔弼大臣時,依然不改本色,並把儉樸倡導為全朝的風氣。當上皇帝后,他以「成由儉、敗由奢」為座右銘,告誡太子楊勇說:我聞天道無親,唯德是興,歷觀前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隋文帝楊堅的內宮,可能是歷代最簡陋的宮廷了,后妃宮女的衣服及日常用具,均有嚴格的供應制度,不得逾越私取半毫,若有破損,必加以補綴再用。楊堅的飲食很簡單,除了必需的宴會,每餐至多一小盤肉。他本人的寢宮,全是布幔布帳。他摒棄金玉、錦繡與所有器玩。有個相州刺史豆盧通進獻精美的綢緞,他竟下令當殿焚燬,以此阻絕各地官員各種名目的進獻。《隋書·文帝紀》記載:「帝令行禁止,上下化之。」文帝一朝,上自王公大臣,下自富商大賈,穿的不過是布帛,裝飾的不過是銅鐵骨角,儉樸蔚然成風。

但是,堅守儉德是難的。北周的都城設在長安,因長期戰亂已殘破不堪。新王朝應有萬物更新的形象,隋文帝決定在長安另外擇地營建新都,命宇文愷主持營造,名為大興城。大力征發民力,集中了全國的工匠,為營筑新都城花費了不少錢財。公元593年,他又下令在岐州造仁壽宮,工程由親信楊素負責。楊素為了討得楊堅的歡心,大發役夫,削山填谷。勞工的待遇是非人的,在皮鞭棍棒下,輾轉溝壑,死於非命者達萬餘人,人民怨聲載道。楊堅得知此事後,有些不悅。但當他看到仁壽新宮時,卻為豪華氣象笑逐顏開,誇楊素是大大的忠臣。四年後他又大興土木,從京城到仁壽宮之間,連建十二所行宮,所耗費人力物力可想而知的。隋文帝被稱為儉樸與奢華共存的皇帝。

隋文帝雖然勤政,但他卻偏愛法家韓非「法術勢」三位一體的理論。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以術來駕馭群臣來,常在金殿杖責大臣,行刑者無不狠如虎狼,故常有人當堂死於杖下。晚年,用法更加嚴酷,濫殺無辜。隋朝二世而亡,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自稱有三條寶帶

《宋朝事實類苑》記載了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提倡儉樸的幾件事。乾德二年,北宋掃平四川後蜀,亡國之君孟昶進京獻上一個尿壺,裝飾著七彩珠寶。趙匡胤十分震怒,一巴掌把它劈到地上,讓左右們把它砸碎,並聲色俱歷地對孟昶說:「一個便器尚且如此奢華,那你用什麼器具來貯藏食物?!這般驕奢淫逸,怎能不亡國?」

錢塘江畔的吳越王錢淑,懾於北宋王朝的威勢,親自來到東京朝拜趙匡胤,獻上一條罕見的超級犀角腰帶。趙匡胤婉言拒絕了,含笑說,朕已有了三條寶帶了,這條還是你留著用吧。錢大驚,提出見識見識這幾條寶帶,趙匡胤說,這三條寶帶,一條是汴河,一條是惠民河,一條是五丈河。

宋太祖在東京皇宮裡住了十七、八年,生活一直相當清淡,所有殿閣張挂的帷幕都沒有加飾文采。他的寢殿裡,掛著青布緣邊的葦草帘子,活像一個鄉下的小財主。他乘坐的車子與服飾都崇尚素淨。一天,他拿出麻織的鞋子與麻布做的下裳賜給左右親信,說:「這都是朕穿過的。」

北宋的前幾個皇帝都很好地延續了趙匡胤儉樸的生活作風。尤其是和他走南闖北打天下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後仍以畋游聲色為戒。到了北宋後期,位居權力顛峰的皇帝們由於缺乏足夠的自我約束能力,加上佞臣的誘導,再也無法保持趙匡胤時期儉樸的風尚。到了徽宗時期,達到了極至。《宋史》記載,宋徽宗一次祭天大禮,僅隨皇帝出行的儀仗隊伍就達21575人。為搏妓女李師師一笑,動輒大興土木,更是一擲千金。如此奢靡荒逸,正如太祖趙匡胤所說,怎能不亡國啊?

康熙出盛世 儉德樹典範

清朝的康熙帝是一個特別儉樸的皇帝,在位期間,對喪葬制度進行了一項改革。康熙之前的幾位皇帝,出喪時都沿用滿族的舊俗,即在出殯之日,將死者生前所用的一切遺物燒掉,包括許多綾羅綢緞甚至奇珍異寶等,都投入火中,「焚珠玉於殿前」。到康熙朝,康熙認為將衣物及珠寶白白燒掉實在是巨大的浪費,於是,便立下遺詔,決定從自己開始,不再焚燒衣物、用品,而是將其分賜給臣下作為紀念,並要求後世子孫共同遵守。從那以後,清朝的皇帝駕崩,就不再焚燒遺物了,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據說,大清朝後來的皇帝也堅守儉德。《清稗類鈔》記載這樣兩件事:道光的一個皇子(後來的咸豐帝)有一件黑狐端罩,襯緞稍大了一些,道光帝想把它改一改,但內務府說,如果要改的話,得四周添皮,需要花費上千兩銀子,道光一聽,便連忙下令不要改了;道光帝有一條套褲,膝蓋處不小心弄破了,但他沒捨得扔掉,而是讓人綴上圓綢遮蓋破損處,繼續穿。

咸豐繼位後,也繼承其父的節儉傳統,有一次,上書房的門樞損壞,內務府打算換一個新門,咸豐沒同意,而是讓人修理一下。內務府把門修好,卻報上5000兩白銀工本費,咸豐大怒,要追查有無貪污行為,內務府的人害怕,連忙改口說不是5000兩,應是50兩,之前寫錯數字,咸豐這才作罷。咸豐有一條杭紗套褲,不小心燒穿了一個窟窿,太監們要給他換條新的,可咸豐不同意,說:「物力艱難,棄之可惜,補一補再穿吧。」

責任編輯:李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