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住的「念頭」 要及時改寫(圖)

作者:楊嘉玲 發表:2019-05-22 08: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卡住的「念頭」要及時改寫
過時的信念價值觀,若不及時調整 很容易成為心理的負擔。

文/楊嘉玲

有時,關係之所以會造成我們的壓力,不一定是對方具體提出什麼要求,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或對事物的信念,限制住關係的可能。過去很有用的價值觀或做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不合時宜,我們卻沒有與時俱進、重新調整,慢慢演變成新的負擔,例如:孝順就是完全聽爸媽的話、客戶一定是對的要努力讓對方滿意、和伴侶吵架會破壞感情,無論如何先道歉就對了等等。

不管脈絡的變化,繼續堅持信守這些念頭,不做任何調整,關係就會出現問題。但不代表這段關係需要被丟棄,只要懂得修剪對關係的雜念,放下讓彼此疼痛的期待,相處狀況就會改善,不需要每一次都大費周章的切斷關係,有時只需要一點微調,就能幫助自己找到舒服的運作狀態。

我們可以照著下面四個步驟,好好找出心中那些不合時宜的念頭。

一、釐清讓自己感到壓力的想法

我們可能很容易發現關係所帶來的痛苦,一想到就覺得有壓力,卻不一定能說清楚自己究竟卡在哪裡。因此,需要你先花一點時間回顧與整理。

請你拿出一張紙,思考以下兩個題目:

1、在你覺得不舒服的關係中,對方說哪一句話,特別容易踩到你的地雷?

讓你覺得有壓力?例如:「幹麼那麼計較」、「我以為你很愛我」……。

2、你在內心常對自己說的話,只要一想起這個念頭,就覺得很無力?

例如:「如果拒絕了,是不是就沒機會」、「我不想要被討厭」……。

其實這些小聲音就像病毒一般深植於你的大腦,讓你常常不假思索做出違反心意的決定。

比如因為擔心「不想讓人失望」,所以只要對方不滿意,我們就會很緊張,開始想解決方法,想要消除對方的負面情緒。這時就需要靜下心,把容易讓自己當機原始碼抓出來,才能重新改寫,安裝新程式,讓大腦做出不一樣的反應。

二、思考維持這個信念有什麼好處?

面對痛苦,我們直覺就會想要把它消除,覺得只要不喜歡的事物消失,生活就會變快樂。但這麼做,通常只能得到短暫的紓解。因為對大腦來說,並沒有所謂好習慣或壞念頭之分,只要這件事情還能滿足當事人某些需要,它就會被保留。如果你沒有釐清痛苦存在的價值,並找到取代的做法,滿足因為移除痛苦而空缺的需要,不良的習慣或想法仍會找到縫隙,故態復萌。

換言之,找出困擾我們的信念或小聲音後,並不是直接刪除或禁止,而是進一步分析為何這個信念有存在的必要,它曾滿足我們什麼需要。

比如一個成功的業務員,因為不希望讓自己與別人失望,所以別人對他的印象,就是能幹、負責、與人為善。這幫助他可以很快適應團體生活,受到大家的喜愛,並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這樣的保護色讓他免去許多衝突,不容易被當成箭靶。同時也可能因為不輕易放棄,常常激發出許多潛能,化解許多危機,讓他覺得生活充滿刺激與變化。

當你靜下心,不帶預設和評論地一一把自己的念頭釐清,我們才有機會看懂習慣運作的路徑,找到改變的切點。

適度的改變,會對人生有很大的助益。
適度的改變,會對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以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找出真心想滿足的需要是什麼?

信念雖然帶來了制約,卻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兩者是相生相息的。有了這一份認識,我們才會知道哪些東西是需要被保留,而哪些其實是負擔,是可以割捨的。

因為每一個害怕背後,都有一個我們更想要靠近的自己。

例如我們在要求自己「不可以讓人失望」的底下,真正想得到的可能是「被接納和認同」,而非不知道如何承接、安慰對方情緒。

同樣地,在職場上,當我們因為害怕被忽視,對主管或同事的要求一律來者不拒,其實我們真正想得到的是「被重用」、「被肯定」,而不一定是不懂得拒絕。或是在親近關係裡,因為害怕被拋棄,而自願付出,目的是為了「連結」,而不一定是喜歡犧牲。

明白了這個盼望,我們就能重新改寫心中的小聲音,讓它變成是更有力量的語言,放下對自己不合理的期待與要求,不再自我剝奪。

四、學習用新的角度重新改寫

在找到真正的核心渴望後,我們就可以思考滿足這個需求有哪些方法,不一定需要用舊信念來驅動我們行動。就像一樣要吃飽,可以外食,也可以親自下廚,假如外頭的食物吃膩了,偶爾自己動手做菜,所帶來的滿足感說不定還更高。只是人很容易被習慣綁架,少了彈性,就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認真與努力,目的是獲得接納與認同後,不妨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努力達成對方的要求,真的有讓我贏得對方的喜愛嗎?如果我承認不足,對方就遠離我,這樣的關係是否還值得維護?」

透過一步步釐清,或許我們會發現,原來「害怕別人失望」的背後,藏著一種隱微的姿態是「討好」,好像不管誰來,我們都得讓對方滿意。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在乎外界的評價。直到有一天你意識到不管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意,你才明白這個想法其實是個死胡同,越往裡頭鑽,只會越動彈不得,你沒有義務滿足所有人的期望,卻獨漏自己。

外界的認同,就像是冰涼的汽水,剛開始,清涼帶勁,卻會越喝越渴,越渴就越拼命追,唯有停下來,學會「自我接納」,才能帶給內心真正的平靜與滿足。

這時我們不妨試著將「不願讓人失望」的信念,轉換成「我有權決定想對誰好」,如此一來,我們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善體人意的人,喜歡幫助大家,但這些行為並非是基於內心的匱乏,乞求他人的認同。如此,若別人的舉止讓我們不舒服時,也能選擇回收自己的慷慨,從一味的迎合到有條件答應,慢慢長出屬於自己的界限,做一個善良但有原則的人。

職場是如此,面對家庭我們也能這麼做。

本文整理、節錄自楊嘉玲《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一書。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責任編輯:聆風 来源:采實文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