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節日」的由來(圖)

作者:劉超祺 發表:2021-10-11 00: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img3.secretchina.com/pic/2020/7-4/p2725421a450215700-ss.jpg
美國獨立日慶典(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導言

哥倫布節日」(Columbus Day)是許多美洲(America)及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國家的「國定假日」(national holiday),也是美國的「聯邦假日」(federal holiday),是慶祝克里斯托弗・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於1492年10月12日抵達美洲的週年紀念日。

探索新世界

哥倫布是熱那亞裔西班牙王朝的一位探險家,他的職責就是帶著一群西班牙的探險隊穿越大西洋為西班牙企業尋找新的市場。最終,於1492年10月12日登陸一片被稱為「新世界」(the「New World」)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北美洲。在發現「新大陸」之後的首航中,哥倫布乘坐西班牙船隻「Santa María」(「聖瑪麗亞號」)、Niña(「尼娜號」)和La Pinta(「拉平塔號」)花了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才航行到「新世界」,隨即西班牙王朝開始了對美洲的殖民統治,隨後的幾個世紀裡,其他歐洲列強也開始了入侵美洲。對這一連串的貨物、技術、文化和人口在「新世界」和「舊社會」的轉換,一些20世紀後期的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the Columbian Exchange」(「哥倫布交易所」)。

根據考究,北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是在一萬多年前經由「西伯利亞」(Siberia)越過「白令海峽」(Strait of Bering)來到北美洲,發展成為了「印第安人」這個民族,「印第安人」便成為了北美洲的原住民。

根據1492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第一次來到北美洲時的估計,當年的北美洲原住民大約有八百萬到一千萬人,隨著歐洲殖民的湧入,原住民受到侵害,150年內,原住民的人口銳減至100萬人左右。從1492年至1763年,北美洲這片土地處於「殖民地時代」。

《五月花號公約》

1620年,在英國本土,一些失去土地、生活艱苦的農民和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輪船「五月花號」,於11月21日到達北美洲的普利茅斯港(Port of Plymouth),他們在「五月花號」輪船上共同制定了《五月花號公約》,並同意在登岸後共同遵守所擬訂的法規和公民權利,從而奠定了日後管理和組織自治政府的基礎。

隨後,英國移民陸陸續續湧至,為了保護越來越多的英國移民,英國軍隊亦開始大量進駐,與北美洲的原住民展開了長期的戰爭,最後,使北美洲大部分地區都落入了英國的統治,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移民先後在大西洋沿岸的北美洲東岸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區。英國政府開始管治的時候是以「放任的政策」去管治北美洲的13個殖民地,殖民地區的人民享有自治權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使殖民地區的人民培養出自治的意識和管理的能力。

《巴黎和約》

從1756年至1763年,北美洲的原住民與法國結盟,聯合起來攻打英國的殖民地,爆發了英法在北美地區的「七年戰爭」。1763年2月,法國戰敗,英國和法國簽署《巴黎和約》,法國割讓一大片在北美洲的殖民地給英國,使英國成為在北美洲這片土地上最多殖民地的宗主國。此後,從歐洲移民到北美洲的人口大增、經濟價值飆升,而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英國本土的經濟利益,加強了對殖民地區的控制、制約殖民地區政府的管治權、加強了英國軍隊對殖民地區的控制、設立了海關和加徵稅款等等不合理條款,受到殖民地區的政府和人民的強烈反對,其中,反對得最強烈的兩位是George Washington(喬治・華盛頓)和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蘭克林)。

「美國革命戰爭」

美國在1765年至1783年期間爆發了一場反英的「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稱為「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北美洲13個殖民地的人民掀起了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1767年,英國國會通過「唐申德法案」,要求北美洲殖民者補貼英國本土的地稅,遭到北美洲殖民者的強烈反對,波士頓和紐約的殖民地商人發起了抵制英國貨品運動,英軍於是出兵波士頓鎮壓。1770年3月5日,波士頓市民與英國駐軍發生衝突,英國駐軍向平民開槍,這個事件被稱為「波士頓慘案」,引發了強烈的反英情緒。

「第一次北美洲大陸會議」

1774年9月5日,來自北美洲13個英國殖民地區的代表聚集在費城(Philadelphia),召開了「第一次北美洲大陸會議」(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希望能與英國政府商討和平解決英國政府對殖民地人民推行的經濟壓榨和政治統治。大陸會議期間,北美各地人民到處舉行集會,通過決議,表明對時局的態度。

1775年4月19日,George Washington(喬治・華盛頓)擔任總司令,率領「美國革命軍」(American Revolutionary Army)迎戰英國,在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蘭克林)的外交斡旋之下,法國和西班牙向北美洲殖民地政府提供了作戰物資,擊敗了英國。

《美國獨立宣言》

1776年7月2日,在費城舉行的「第二屆北美洲大陸會議」(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表決通過一項由維吉尼亞州理察・亨利・李(Richard Henry Lee)議員在6月7日提出「美國獨立」的提案,之後,「北美洲大陸國會」開始制定《美國獨立宣言》,《獨立宣言》由Thomas Jefferson(托馬斯・傑斐遜)等五人委員會草擬,再由「北美洲大陸國會」作出審議,並於兩日後,即同年7月4日予以通過,美國宣布獨立,並將每年的7月4日這一天定為「美國國慶日」(American National Day or Independence Day)而加以慶祝。《獨立宣言》在國會通過接近一個月之後,即是同年8月2日才正式被簽署成為憲法,第一位簽署《獨立宣言》的人是「第二屆北美大陸國會」主席John Hancock(約翰・漢考克),這份《獨立宣言》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後,《獨立宣言》由出版商John Dunlap(約翰・當列普)印製,共印製了大約200份,現存下來的只有26份,被命名為「當列普單面印刷版」(Dunlap broadsides)的《獨立宣言》。在這26份《獨立宣言》中,有21份在美國政府機構保存,2份在英國政府機構保存,3份被私人收藏。

1781年9月,英國的軍隊在約克鎮(York)被華盛頓率領的「北美洲殖民地」大軍擊敗,英國被迫跟「北美洲殖民地」議和,「美國獨立戰爭」正式終結。同年,「麻省法院」成為第一個承認7月4日為國家節日的立法機關。

《巴黎和約》

1783年,在華盛頓的帶領下,美國以平等的地位與英國簽訂《巴黎和約》,國際正式承認「北美洲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

「哥倫布節日」

1892年,在新奧爾良(New Orleans),一批暴徒殺害了11名義大利移民,當年的第23屆美國President Benjamin Harrison(本杰明・哈里遜總統,1833-1901)為了安撫義大利裔的美國公民和緩解與義大利的外交緊張關係,宣布當年的10月12日「哥倫布節日」舉辦了一次全國性的慶祝活動。

一群教師、傳教士、詩人和政治家在當天舉行活動來宣揚愛國主義,活動包括:對美國公民身份的認同、對國家的忠誠、以及慶祝美國社會的進步等等,其中包括Francis Bellamy(弗朗西斯・貝拉米)對美國的「效忠誓言」(Pledge of Allegiance),Francis Bellamy對美國的「效忠誓言」成為了日後美國人效忠美國的「效忠誓言」:

「I pledge Allegiance to my Flag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中文翻譯是:「我宣誓效忠我的國旗和她所代表的『共和國』,一個不可分割的國家,她賦予所有人自由和公義。」

宣講「效忠誓言」的同時要加上向美國旗幟敬禮,稱為「the Bellamy Salute」(「貝拉米敬禮」),那是一個被Francis Bellamy所描述的「手掌向外的敬禮」(「a palm-out salute」),這個「Bellamy Salute」(「貝拉米敬禮」)又稱為「flag salute」(「向旗幟敬禮」),因為「效忠誓言」是人民向著美國旗幟致敬,而美國旗幟就是代表著美國這個國家。

後來,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者(Italian Fascists)和德國納粹(German Nazi)採用了與美國「貝拉米敬禮」非常相似的敬禮方式,美國國會於1942年12月22日修改「國旗法」的時候,將「貝拉米敬禮」的「手掌向外的敬禮」更改為「手交心禮」(the hand-over-heart salute)。

1954年,為了應對「共產主義」的潛在威脅,第23屆美國艾森豪威爾總統President Dwight D.Eisenhower(1890–1969)要求國會在Francis Bellamy的「效忠誓言」上加上「under God」(「在上帝之下」)一詞,成為了今天美國人正式的31個字的「效忠誓言」。

這個美國人正式的31個字的「效忠誓言」是:「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under God,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中文翻譯這個「效忠誓言」應該是:「我宣誓效忠於美利堅合眾國國旗;效忠於她所代表的共和國,一個在上帝之下的國家,不可分割,賦予所有人自由和公義。」

傳統慶典

許多義大利裔的美國人將「哥倫布日」變成為他們的傳統慶典,而第一次的大型慶祝活動已於1866年10月12日在紐約市(New York City)舉行。在丹佛,第一代定居美國的義大利人Angelo Noce發起將每年的10月12日成為美國的法定假期,得到了科羅拉多州(the state of Colorado)州長Jesse F.McDonald的支持,於1905年宣布1905年10月12日為第一個全州的假期,並於1907年將10月12日定為法定假期。

1966年,來自紐約州Buffalo(水牛城)的Mariano A.Lucca成立了National Columbus Day Committee(「國家哥倫布節日委員會」),該「委員會」建議將「哥倫布日」定為「聯邦假日」(federal holiday)。最終,於1968年6月28日,第36屆美國約翰遜總統(President Lyndon Baines Johnson)簽署了將「哥倫布日」立法為聯邦假日,並於1971年生效,正式成為美國法定的「哥倫布節日」,當日放假一天。

《統一星期一假期法》

一項由美國國會在1968年6月28日頒布的法案,稱為《統一星期一假期法》(「The Uniform Monday Holiday Act」),顯示將美國的三個聯邦假期永久移至星期一,這三個聯邦假期包括「Washington's Birthday」(「華盛頓生日」)、「Memorial Day」(「陣亡將士紀念日」)和「Labor Day」(「勞動節」),這個《統一星期一假期法》就令勞動階層有包括星期六、星期日在內一個連續三天「長週末」(long weekend)的假期,於是就出現了「Washington's Birthday Weekend」(「華盛頓生日週末」)、「Memorial Day Weekend」(「陣亡將士紀念日週末」)和「Labor Day Weekend」(「勞動節週末」)這一類名稱。就因為受這個《統一星期一假期法》的影響,「哥倫布節日」也永久的訂定在星期一,也稱為「Columbus Day Weekend」(「哥倫布節日週末」。直至1971年10月11日,美國國會正式將「哥倫布節日」訂定在每年的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至於美國人如何慶祝「哥倫布節日」,可謂各適其適,一些有宗教信仰的美國人會參加宗教崇拜,有些地區會舉辦巡遊、遊藝會等大型活動,尤其是在紐約、舊金山和義大利裔美國籍市民的社區舉辦得特別隆重。一些州不是慶祝「哥倫布節日」,而是慶祝「美洲原住民日」(「Native Americans'Day」)或者稱為「本土居民日」(「Indigenous People's Day」)。在夏威夷,「哥倫布節日」被稱為「Discoverers'Day」(「發現者日」),但是,這一天不是「州假日」。

從樂曲中反思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主題曲「Tara』s Theme」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1939年的美國史詩式電影,改編自Margaret Mitchell 1936年同名的小說。這部電影以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5月9日美國內戰(The American Civil War)和重建時期的美國南部為背景,講述了喬治亞州(the State of Georgia)的一位果園園主的意志堅強的女兒Scarlett O'Hara追求夢想的愛情故事。

《亂世佳人》裏有很多出色的對白,其中的一句就是女主角Scarlett O'Hara說的:「I'll think about that tomorrow.Tomorrow is another day.」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我明天才考慮它,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The Irish Tenors合唱「Beautiful Dreamer」

「Beautiful Dreamer」(《美麗的做夢者》)是Stephen Collins Foster(史蒂芬・佛斯特)(1826-1864)是1862年的作品,Stephen Foster被稱為「美國民謠鼻祖」,或是「美國音樂之父」,他的歌謠能反映當時的美國社會現象,美國亦曾經一度被稱為「做夢者的天堂」。

Lee Greenwood主唱的一首美國民歌「This Land Is Your Land」(《這片土地就是你們的國土》)

John Locke(約翰・洛克)(1632~1704)被稱為「古典自由主義之父」(the Father of Classical Liberalism),他的主張在當時的社會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洛克認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洛克主張人民有監督和制衡政府的權力,當政府背離人民意願的時候,人民甚至可以透過革命去推翻它,這不但是人民的一種權利,亦是一種義務。

Berlin主唱「Top Gun」(《捍衛戰士》)主題曲「Take My Breath Away」

「Top Gun」是1986年的美國勵志動作片,曾經激勵了大批美國青年投入海、空軍服務,為國家盡力。

「哥倫布節日」歌曲分享

The Kiboomers主唱「Columbus Day Song」(《哥倫布節日歌》)

Sally Rogers演唱「Columbus Song-1492」(《哥倫布之歌》)

「Columbus Day Disco Song」(《哥倫布日流行曲》)

Danny Tieger and Peacock Kids演唱「Christopher Columbus:This Land is My Land!」(《哥倫布:這片土地就是我的國土》)

小結

祝願祝各位能夠做一個「樂觀通達、拿得起放得低、與世無爭的人」!

来源:看中國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