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中國人都受益過中醫中藥的滋養與恩澤,中醫滲透在我們的生活習慣中。(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中國歷史上,中醫3000年來讓人少生病,誰都看得起病,治得起病。歷史上從來沒有大醫院,也沒有數量巨大的醫院以及那麼多的病人患者。中醫預防深入人心,大眾都會做預防,疾病自己就能調理。歷史上老百姓自己用吃來調理很少生病,吃不好的病才去就醫。
中醫是接地氣自然醫學,它不是單純的醫學科學。它主張人和自然的協調,提倡「治未病」於保健,把預防和調養看作人體健康的本源。這在質的規定性方面大大超越了單純醫學科學的侷限,上升到人類生命科學的宏觀層面。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一直把食養、食療、針灸、推拿、導引、拔罐、刮痧、吐納、氣功操、五禽戲、太極拳等作為維持生命活力兼治療疾病的尋常手段。將五穀、蔬菜、水果、三牲、三鳥、飛禽、走獸、茶酒、香料等做成五花八門的「偏方」或製成豐富多彩的藥膳,堅持「藥食同源」,有病沒病都要經常服用。「食養」一直是中醫遵循的重要原則,俗話說「三分治病七分養」。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過去是老百姓的一種生活習俗;一種世代傳承的宗教式哲學信仰;每一個中國人都受益過中醫中藥的滋養與恩澤。中醫滲透在我們的生活習慣中,所以我們過去患病率低,醫院少,更是不可能像今天這樣排長龍!
所以忽視中醫食療,很荒唐很可笑。當然,中醫也有它不完美的地方,中醫理論晦澀難懂,中醫是道,悟性高的人不多。中醫流派百花齊放,其中也不乏有濫竽充數、招搖撞騙的江湖游醫。也是這些人,讓中醫背了黑鍋。
在西醫抗生素越來越不靈驗,副作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一些科研人員投入到中醫中藥的研究隊伍中。但他們在沒有體會東方智慧之前,西方人用中藥有效成分的思路研究中醫藥,這種思維還是帶著西醫特色,而且會使得效果一落千丈。
中醫多數方子根本無法殺滅任何細菌病毒,而是通過營養來消滅細菌病毒,充足營養提高免疫力,完全可以吞噬細菌病毒。當國人漸漸意識到中醫的寶貴時,但中醫中藥的人才脫節,代表它還有一段路還需要走。
「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氣味合則服,尤當忌偏獨,飲食貴有節,切切勿使過。」這是中醫對傳統膳食結構的精闢論述。
依據天然食物的健康功能,用蔬菜、穀物、豆類、肉類等各種食物補充和調節機體營養平衡。中藥有四氣五味及歸經之說,食物同藥物一樣,也有寒、熱、溫、涼四性,辛、甘、酸、苦、鹹以及歸經之說。
熟知食物的食性、五味和歸經,加以指導食療,對防病治病和保證健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