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8月11日簽署行政命令,將對中國大陸貨品加徵的高關稅實施時間延後90天至11月10日,這項決定在表面上為全球兩大經濟體的貿易關係注入了穩定劑,但深層分析顯示,這種「拖延」策略可能使中國大陸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面臨更加不利的處境。(圖片來源:ROBERTO SCHMIDT/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8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於8月11日簽署行政命令,將對中國大陸貨品加徵的高關稅實施時間延後90天至11月10日,這項決定在表面上為全球兩大經濟體的貿易關係注入了穩定劑,但深層分析顯示,這種「拖延」策略可能使中國大陸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面臨更加不利的處境。此次延期不僅反映了美中貿易談判的複雜性,更凸顯了在全球經濟重組過程中,各國競相重塑供應鏈和貿易夥伴關係的新現實。
關稅休兵延長的具體背景與決策過程
這次關稅延長的決定建立在雙方談判代表上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三輪高層會談基礎之上。根據會談達成的初步協議,雙方決定維持現有協定框架。若未能延長休戰期,美國對中國大陸貨品的對等關稅將在紐約時間8月12日午夜後調高到至少54%,這將對已經脆弱的雙邊貿易關係造成重大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決策過程中出現了微妙的外交角力。新華社在會談後率先報導雙方就關稅展延達成共識,但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隨即在接受訪問時形容中方有些「操之過急」,強調美方不會做出任何決定直到向川普簡報會談結果。這種表態顯示了美方在談判中保持主導權和決策自主性的戰略考量。
川普最終在Truth Social平台上宣布「協議的其它內容將保持不變」,白宮發布的簡報也未提及除日期延長外的其他實質性修改。這種謹慎的表態反映了美方對於貿易談判進展的保守評估,同時也為未來的談判保留了彈性空間。中國大陸方面同步發布聲明確認對美關稅將暫緩90天實施,顯示雙方在這一階段性安排上達成了基本共識。
美中貿易戰的演進軌跡與現狀評估
回顧美中貿易戰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看到雙方關係從對抗到暫時緩和的複雜變化。川普政府今年初大幅調高對中國大陸貨品的關稅後,北京迅速採取對等反制措施,美國對中國大陸進口關稅一度飆升至145%的歷史高位,而中國大陸則將對美關稅提高至125%,並對美國製造業所需的關鍵磁材實施出口管制,雙方貿易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
經歷數月激烈對抗後,雙方於5月在瑞士日內瓦達成90天休戰協議,標誌著貿易戰的暫時降溫。根據協議,美方對中國大陸加徵的關稅降至30%,北京則將對美關稅降至10%,並同意恢復稀土出口。這項協議的達成反映了雙方都意識到持續升級的貿易戰將對兩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需要通過對話協商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然而,這次90天的延期並未改變美中貿易關係的根本性挑戰。川普在行政命令中明確表述:「美國持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磋商,以解決雙邊經貿關係缺乏互惠的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國家與經濟安全疑慮。」這段表述清楚顯示,美方將持續施壓要求中方在貿易互惠和國家安全議題上做出更多實質性讓步。
核心論點:為何拖延對中國競爭形勢更加不利
彭博經濟學家的評估指出了一個關鍵問題:這次暫緩措施對中國大陸日益不穩的貿易處境助益相當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至8月初期間,美國與多個國家接連達成雙邊貿易協議,形成了對中國大陸極為不利的格局。
第三方協議的虹吸效應: 當其它主要經濟體紛紛與美方敲定較低關稅的優惠協議時,中國大陸卻是少數沒有明確降稅時間表或具體優惠安排的重量級經濟體。這種「先到先得」的優惠序列不僅直接影響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中國與其他貿易夥伴的關係定位。
結構性管制的持續收緊: 儘管總體關稅暫時按兵不動,但在電池技術、國防和半導體等戰略性產業領域,關稅和出口管制措施仍在不斷細化和收緊。這些關鍵零組件、設備與軟體的管控足以左右企業的長期投資決策,使得企業對中美經貿關係的不確定性預期並未實質下降。
農業貿易:戰略博弈中的關鍵變數
在關稅休兵期即將屆滿之際,川普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建議,敦促中國大陸將對美國黃豆的採購訂單提高到原來的四倍,並將此視為「大幅縮減美中貿易逆差的好辦法」。這項提議立即對農產品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芝加哥黃豆期貨價格應聲上漲超過2.7%,重回每英斗10美元整數大關,小麥和玉米等農產品價格也同步走高。
中國大陸確實長期面臨黃豆供應安全的挑戰。作為飲食和畜牧飼料的關鍵原料,黃豆的穩定供應對中國農業和食品安全具有戰略意義。近年來,為了應對貿易戰的衝擊並實現供應來源多元化,中國已經大幅擴大從巴西採購黃豆的規模,並積極測試從阿根廷進口豆粕的可行性。
然而,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中國大陸尚未為9月開始的新銷售年度預訂任何美國黃豆船貨,這種謹慎態度反映了中方對美中貿易關係不確定性的深度擔憂。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正在悄然重塑全球大豆產品市場格局。由於國內消費者減少外出用餐,加上全球生質柴油需求上升,中國大陸罕見地開始外銷黃豆油。
上海大宗商品諮詢機構的數據顯示,自5月以來,中國大陸黃豆油商業庫存激增70%,達到1,120萬噸的歷史高位。中國海關數據進一步顯示,今年上半年黃豆油出口量約12.7萬噸,已超過2024年全年水準,主要銷往南韓、馬來西亞和印度等食用油需求強勁的市場。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壓榨廠為確保黃豆粕供應而維持高產能,意外創造了黃豆油出口的套利機會。
多層面影響分析與市場反應
這次關稅延期對不同產業和市場主體產生了差異化的影響。對中國出口企業而言,消費電子、家居用品、機電設備等勞動密集型和中低階製造業可以暫時避免高關稅的直接衝擊,但接單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若11月後未能再次延期,這些企業將面臨補繳關稅和重新調整報價的雙重壓力。
對美國進口商和零售業而言,關稅延期有助於抑制年末購物季的商品價格上漲,但企業仍需為可能的「11月衝擊」準備額外的庫存和保險套期,資金占用成本持續上升。對越南、墨西哥、馬來西亞、印度等第三地製造基地而言,由於與美方的稅率安排更加可預期,這些地區將繼續承接轉單和吸引新增投資,中國企業的對外轉單和產能外溢趨勢預計將持續。
在關鍵技術供應鏈方面,半導體設備、EDA軟體、高階製程、軍民兩用材料等領域的出口管制並未因關稅延期而鬆動,相關企業將持續以「在地化加去風險」為主軸調整投資佈局。金融市場方面,短期內風險資產趨於穩定,商品市場中農產品相對強勢,若中國釋出大規模採購美國農產品的信號,農業相關板塊可能獲得額外提振。
未來90天的關鍵觀察指標
接下來的90天將是決定美中貿易關係走向的關鍵時期。首先需要關注的是雙方是否能就具體的採購清單和數量達成協議,特別是黃豆、玉米、液化天然氣等大宗商品的採購規模和兌現時程。其次,在電池、關鍵礦產和半導體設備領域,是否會出現豁免清單的邊際調整或新的限制措施,這將直接影響相關產業的投資決策。
美方對「芬太尼走私」相關措施與中國加強管控之間的交換安排,以及關於中國購買受制裁俄羅斯和伊朗石油的合規框架是否能達成「操作性共識」,都將是談判的重要議題。
此外,川普是否會在APEC峰會前後訪問中國,並發布穩定市場預期的「框架性聲明」,也值得密切關注。
面對美國與多國加速重塑供應鏈和關稅框架的新現實,中國大陸若僅寄望於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恐怕仍將處於競爭劣勢。
總體而言,這次90天的延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善用這段時間窗口,將決定美中兩國能否在維護各自核心利益,更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的未來走向。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