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严格保密的淮河特大水污染

发表:2002-07-15 18:3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无论如何,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已经相当尽职。

更爲普遍的情况是,媒体奉命装聋作哑,一言不发。

1994年7月,江苏省淮河岸边的盱眙县经历了六十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和大旱。7月28日,淮河又爆发了一次特大水污染。两亿立方米高浓度污水形成了100多公里成长的污染团带,久滞不去。一夜之间,以淮河水维生的盱眙县立刻陷入瘫痪状态。20万人断水,人们四处寻找一口可喝之水,工厂停工、商店关门,连政府人员都惶恐不安,无心办公。军队紧急出动,运水救灾……

但是,如此严重灾难却没有在媒体上得到任何及时反映。一周之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中国青年报》才以新闻照片的形式小心翼翼地披露了盱眙特大水污染。直到第十二天,江苏省报才极爲谨慎地报导了“旱情”,而完全回避了“污染”二字。8月13日,即特大水污染爆发半月之后,《人民日报》才进行了较爲客观报导。

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公开披露淮河的特大污染事件。


淮河上游小造纸厂死灰复燃,采取分散加工、夜间生产等各种保护和伪装手段,继续污染环境。图为一家小造纸厂将造浆厂生产好的纸浆用拖拉机运至厂内,准备进行下一道生产程序。新华社记者王雷摄(传真照片)

淮河流域历史上首次特大水污染发生于1978年。因消息被封锁,至今鲜爲人知。那一年,淮河水位因大旱而下降。爲提高水位以利发电,蚌埠闸连续关闭了二百四十七天,造成淮河断流,污染浓化。蚌埠市日排污水23万吨,大半年积累下来的数千万吨污水淤滞在市区42公里河道内,浓度越来越高,红虫孽生,鱼虾灭绝。自来水厂被迫停产,50万市民被迫饮用肮脏的废井水和防空洞积水。爲了救急,政府部门实施了一个抽走污水引进清水的“翻水工程”。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形成了更大污染。当时的市委书记黄驭极爲沈痛内疚,含泪指示秘书“要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人民!”然而,人民需要了解的有关他们切身利益的情况仍然没有见诸报端。对淮河流域已经爆发过的多次严重水污染事件,媒体一概缄口不语。首次污染事件发生于1974年,四年之后是第二次,再三年是第三次;进入八十年代,大约平均两年就发生一次;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年年发生,而且每年都在两次以上;1994年发生四次,至1996年,每两次特大污染之间仅隔数月。

如今,"只是在淮河流域因水污染已病入膏肓,全国风闻之际,媒体才不得不进行报导。对此作出最真实详尽报导的亦并非记者和新闻媒体,而是一位作家和一家文学期刊。二十年至爲宝贵的时间过去了,巨大灾难已经形成。即使以最严厉的手段加以抢救,其苦果也将够我们的后人消受漫长岁月。"

很难否认媒体对灾情的封锁是造成灾难性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