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鴻溝與「楚河漢界」

發表:2009-08-22 10: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鴻溝只道萬夫雄,雲夢何銷武士功。
九死不分天下鼎,一生還負室前鐘。

翻 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鄭州滎陽的鴻溝,是個有故事、值得回味的地方。走進滎陽的廣武,你隨便問及當地老少,他們都能對鴻溝的來龍去脈說上幾個典故,尤其大 家會不約而同地向你炫耀:中國像棋棋盤上的"楚河漢界"指的就是鴻溝。撫今追昔,發現那些曾經炫目甚至改變了歷史的偉大人物,那些發生在這裡充滿傳奇色彩 的故事,依然清晰地留存在人們的記憶裡。

  鴻溝的歷史

如果追溯鴻溝的歷史,就不可迴避戰國中期的魏國。春秋時期,晉國非常強大,但隨著國內大臣的勢力增強,晉國幾經動盪,直到戰國初期,晉國就分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

據 史料記載,魏國是韓、趙、魏三國中最早發展起來的國家,它最早的勢力範圍在山西南部和陝西東部,隨著勢力的擴張,魏國在黃河南岸,今天的延津、原陽、開封 一帶獲取了大片的土地。這樣魏國的疆域就有了東西兩部分,中間被韓國和趙國隔開,就像今天的美國國土被加拿大分開一樣。

到了公元前339年,魏國又把都城從山西的夏縣一帶遷到今天的開封。既然疆域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那就要有一個連接的通道。於是,當時的鴻溝就起到了連接魏國疆土的重要作用。它當時並不是今天我們見到的這個樣子,而是一條灌滿渠水寬寬的河道。

只能先有通道,才能遷都,所以鴻溝的開鑿應該在魏國遷都開封之前。公元前361年,魏國投入大量人力,在滎陽縣北的黃河南岸開鑿水渠,將黃河水引入,一是作為運河,作運輸糧草物資之用,二是作為水利工程,灌溉土地。

關於開鑿的水渠叫什麼名字,史書中的說法各有不同。《竹書紀年》稱"大溝";《史記•河渠書》稱"鴻溝";《漢書•地理志》稱"狼湯渠";《後漢書•郡國誌》稱"鴻溝水";《水經》稱"蒗蕩渠"、"渠";《水經注》稱:"蒗蕩渠"、"渠水"。

魏國遷都開封那年,也就是公元前339年, 魏國引鴻溝的水向東而去,把"大溝"運河延伸到開封城北,然後又繞過開封城東,折南而行,經杞縣、太康,在今天周口淮陽境內注入潁河,再經潁河下流注入淮 河,這才是歷史上有名的鴻溝。它的開鑿,不僅使濟河、淮河和黃河互相貫通,構成了鴻溝運河系統,還灌溉了大面積的農田,形成了鴻河流域農業豐產區。

這就是曾經為魏國創造了榮耀、後來又把魏國沖得一塌糊塗的鴻溝。據記載,公元前228年,秦國攻打魏國,久攻不下之際,秦國用魏國人開鑿的鴻溝把黃河水引入開封城,使開封城不攻自破。

今天的鴻溝已沒有了往日的威風,它變成了一條寬800米、深200米的山澗,澗內有鴻溝村,西邊是漢王城,東邊為霸王城。

關 於敖倉,史料記載:歷史上的敖倉地處今汜水鎮口子村以東、王村鎮以北的廣武山及山南的廣武原一帶。商朝時期,這裡的農作物已有禾、黍、麥、稷等品種,物產 豐富,具有優越的生存條件。為此,商朝"帝仲丁遷於囂(敖)"。至秦朝,秦始皇在敖城東建一糧倉,俗稱敖倉。有田種,有糧倉,有水運,倘若沒有戰爭,我們 可以想像這裡百姓的日子過得應該是很愜意的。

  "楚漢相爭,鴻溝為界"

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大敗漢軍,劉邦退到滎陽,楚軍乘勝追擊,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相持長達兩年之久。

公元前204年, 楚軍包圍了滎陽,劉邦感到形勢危急,向項羽求和。項羽聽從謀士范增的計策,拒絕漢軍的講和要求,並決定乘勝追擊。劉邦雖然勢單兵弱,但卻是個非常善於用人 之人,他接受了謀士陳平的建議,對楚軍實行反間計,設法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項羽是個有勇無謀之人,不知其中有詐,果然對范增生出疑心,中了離間計,把 范增逐出軍中。當時已75歲高齡的范增蒙受不白之冤,含恨離開,病死在回家途中。失去謀士的項羽從此多次貽誤戰機,在戰略上節節失利。

由 於當時楚軍士氣正旺,對滎陽加緊圍攻,漢軍的處境十分危急。相貌酷似劉邦的大將紀信為解漢王安危,決定犧牲自己,他建議劉邦逃走。在陳平的勸說下,劉邦深 被紀信之舉所感動,於是紀信穿上漢王服,乘漢王車扮漢王出滎陽東門詐降,劉邦則趁機從西門出逃至成皋。項羽發現上當後即焚了紀信,攻破成皋。鄭州的城隍廟 至今供奉著紀信,以紀念這位舍生取義的大將。劉邦帶人從成皋逃出後,北渡黃河,軍至修武,得到韓信的援助,勢力慢慢壯大起來。他接受以往教訓,決定採取深 溝高壘和項羽作持久戰,以消耗楚軍的有生力量。

秋 天,項羽率兵東進開封、商丘一帶作戰,留部將曹咎守住成皋這個戰略要地,同時再三叮囑,無論如何都要避免與漢軍交鋒。漢軍得知情報後,多次到城下叫陣謾 罵,豈料曹咎也是個無謀之人,他不堪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過汜水與漢軍作戰。當船至河中時被漢軍突襲而敗,曹咎後悔不迭,自知無顏見項羽而自殺身亡。 劉邦復取成皋後,在廣武屯兵,並取敖倉之糧作為軍用。

楚 漢雙方經過多次拉鋸戰之後,項羽在廣武攻城,劉邦閉城不出。由於楚軍糧食缺乏不利久戰,求勝心切的項羽便把劉邦的父親抓來,拉至廣武山(今霸王城)上,隔 澗要挾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意思是說,你若不馬上投降,我就把你父親給煮了。劉邦故作鎮靜說:"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於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 翁。必欲烹爾翁,幸分我一杯羹"。(當初我與你共同反秦,在懷王面前結為弟兄,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要煮咱們的父親,別忘了給我一碗肉湯)簡直是 一副流氓無賴的嘴臉。項羽惱羞成怒要殺劉太公,後被手下勸住。這就是"分一杯羹"這個典故的由來。

此 後不久,劉邦兵分兩路,一路仍在滎陽同項羽相持,一路派大將韓信抄楚軍後路,佔領河北、山東一帶。從此漢軍有了更為鞏固的後方,關中的蕭何更是源源不斷地 運來兵員、糧餉。而此時項羽則補給困難,危機四伏,雙方形勢逐漸發生逆轉,強大的楚軍危機四伏,原本不敵楚軍的漢軍則日漸強大。

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

那麼,無法逾越的鴻溝又是何時"跳"上中國像棋棋盤的呢?

中 國像棋相傳為周武王所創,後經由戰國時代的博戲演變而來。南北朝時,北周武帝擅長像棋,並撰《像徑》,使中國像棋逐漸流行起來。唐代,中國像棋發生變革, 已分為將、馬、車、卒四個兵種。而直到宋代,中國像棋才基本定型,相應增加了炮、士和像。宋代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記載著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國像棋 譜,這時"楚河漢界"已經出現,比西方15世紀出現的最早的國際像棋譜早了200多年。由於漢軍身著紅裝,楚軍身披黑袍,因此直至今天仍有"紅先黑後"之說。

站在城巔,當初那種旌旗獵獵、戰馬嘶鳴的肅殺早已灰飛煙滅,隔澗望去,遙遙相對的霸王城遺址只有斷壁殘垣。曾經波濤洶湧的鴻溝早已沒有了水。古人曾苦苦相奪的城池,也早已離我們遠去。而鴻溝的故事,卻將和棋盤上"楚河漢界"一樣,永不會為時光所磨滅。


来源:滎陽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