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代上演過的空城計 最早在春秋(圖)

發表:2013-08-23 13: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8月23日訊】中國最早記載的空城計是在春秋時期。《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載:楚國令尹子元以兵車六百乘伐鄭,兵臨鄭都城下,眾將見鄭都內城的閘門都沒有放下,議論了一陣後撤退。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故事,諸葛亮用一座空城嚇退司馬懿大軍,由此改編而成的京劇更是膾炙人口。但是很多專家學者已經考證出來,這是羅貫中杜撰,諸葛亮並沒有使用過空城計。那麼歷史上是否真的有空城計呢?

在「三十六計」中,空城計屬於「敗戰計」。在危急情況下,掩飾空虛,騙過敵人,是一種敗中取勝的策略。

比如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李廣率百人追擊匈奴,突見匈奴有數千騎殺過來,李廣的部下十分害怕,想要逃跑。李廣道:「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必不敢擊我。」反而前進至距匈奴二里,下令「皆下馬解鞍。」他利用匈奴不明虛實,大擺空城計,全身而退。當然,李廣是在大草原上,尚算不得「空城」,但在中國歷史上,還真有幾位真正上演過空城計。

春秋時期的空城計

中國最早記載的空城計是在春秋時期。《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載:楚國令尹子元以兵車六百乘伐鄭,兵臨鄭都城下,眾將見鄭都內城的閘門都沒有放下,議論了一陣後撤退。

《左傳》記載得比較簡單,而馮夢龍在《東周列國誌》裡的描寫就詳細多了。《東周列國誌》第二十回寫道:楚軍至鄭,有大臣主張逃跑;有大臣主張據守待援;有大臣主張背水一戰。叔詹主張據守,並信誓旦旦地說:「楚兵若來,臣自有計退之」。這時消息傳來,楚軍已破外城,叔詹「使甲士埋伏於城內,大開城門,街市百姓來往如常,並無懼色。」楚軍見此情形不敢入城。次日齊國援軍至,楚軍恐腹背受敵,趕緊撤退,為防止鄭國追擊,子元也布下空營陣,只撤人馬,不撤帳篷。待天明叔詹發現是座空營,楚軍早已走遠。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空城計。

西魏王思政初鎮弘農,弘農守備鬆懈,敵人逼近。王思政「令開城門,解衣而臥」,並勉勵將士敵人不足畏。數日後東魏數千騎兵臨城下,見此情形,「憚之,不敢進,乃引軍還。」(《北史·王思政傳》)隨即王思政修理城池,積累糧草,大大加強了弘農的防禦。

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李元軌為定州刺史時,突厥來犯,李元軌下令「開門偃旗」(《舊唐書·李元軌傳》),突厥疑有埋伏,趁夜逃遁。

空城計的使用在於爭取時間,因為敵人很快就會得知真相,肯定會再度殺回來,使計的一方要麼趁機逃跑(如諸葛亮),要麼做好打仗準備。

南北朝時,北齊祖珽出任北徐州刺史,南朝陳軍來攻,祖珽「不閉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坐,街巷禁斷人行,雞犬不聽鳴吠。」陳軍見狀,不明所以,懷疑是座空城,放鬆了警戒。夜裡祖珽下令大叫,殺聲震天。「賊眾大驚,登時走散。」(《北史·祖珽傳》)後來陳軍得知真相,捲土重來,祖珽已做好準備,大敗陳軍。

歷史上不少將領都使用過空城計。毋庸置疑,空城計是很危險的計策,敗中取勝,死中求活,不到萬不得已決不使用。一旦敵人探得虛實,或碰上個愣頭青主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衝進去再說,那就真死定了。

来源:北京青年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