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鳳凰古城」的千古傳奇(組圖)

發表:2010-07-18 15: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齊魯大地有一座被譽為「東方威尼斯」、「中國江北水城」的鳳凰古城,方方正正、狀如棋盤,在環城湖的環繞下,悠然而寧靜地漂浮在千頃碧波之上……

滄海桑田,千百年來,一座座代表農業文明的城市,隨著時代的變遷早已是換了人間,而臥榻於黃河下游的聊城依然保留著它原有的古樸。這座被世人譽為東方威尼斯的中國江北水城,以她獨有的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優勢吸引著天下游人。然而在這座古城,又有多少千古傳奇令世人嚮往呢?

鳳凰古城神奇的傳說

在空中鳥瞰聊城古城,猶如航行在碧波之上的諾亞方舟,古城正中間的光岳樓猶如方舟的桅桿聳立雲端,整座古城四四方方,古城道路狀如棋盤。

聊城古城其實名為鳳凰城和東昌城。那麼為什麼叫鳳凰城呢?據記載,古城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因其城池狀如鳳凰,所以人們稱之為鳳凰城。鳳凰古城現位於聊城市市區的西南部、東昌湖的正中央,四四方方,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牆始建於宋熙寧三年(1070年),初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東昌守禦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主持,將土城改筑為磚城。城設四門,上筑門樓,外設瓮城。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故名「鳳凰城」。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當時有「能陷不失的鳳凰城」之說。

鳳凰城為什麼又叫東昌城呢?據傳說,聊城一帶原是一片梧桐林,住著一對鳳凰,統率著林中百鳥,過著幸福的生活。有一年發大水,東海一條惡龍來到此地,驅走了鳳凰,使這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人們叫它東州湖。地方官見湖波蕩漾,周圍林茂花繁、景色優美,便想在湖邊建城,但工匠們感到工程艱難,均不敢承擔。這時,來了兩個人,一個叫王東,一個叫王昌,他們自告奮勇,願意承建。原來這兩人就是被惡龍趕走的那對鳳凰所生的兒子。王東、王昌建城,鳳凰率百鳥送來木石用料,不久,一座雄偉的湖城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鳳凰在建城中的功績,便將該城起名為鳳凰城。後來,東海惡龍又興風作浪,企圖摧毀新城。王東、王昌力戰惡龍。惡龍逃往東海,扒出一條水道,引海水來灌城。為救鳳凰城的百姓,王東、王昌兄弟二人鑽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們為感謝兩兄弟獻身保城救眾的高尚品德,便將鳳凰城又改名叫東昌城。

另有一種說法,「東昌」一詞,始見於西漢,當時,東昌非一地名,而是—封號。漢宣帝劉詢封清河王剛之子成於聊城,稱東昌侯。《東昌府志》載:「清河王剛子成封於此,東昌之名始見。」以東昌為地名,始於元代,元之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國行政設置,改州為路,原博州遂易名東昌路,自此,聊城始稱東昌。

風雨滄桑海源閣

說起《老殘遊記》,大家知道是晚清作家劉鶚創作的一部小說,它寫了江湖醫生老殘在遊歷途中的所見、所聞,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現實。小說中寫到老殘自菏澤抵達東昌,意欲求觀楊氏「海源閣」私家藏書一飽眼福,然而未能如願,只得悵然離去。這座令老殘悵然的、被譽為中國四大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就在古城的西南角。

1972年10月,毛澤東主席在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將一本名為《楚辭集注》的古書影印本作為國禮送給了田中。這本《楚辭集注》屬中國古書中的極品,原本古籍《楚辭集注》就出自海源閣。

海源閣主人楊以增是清道光年間的朝官,為官期間廣交文友,收藏了許多珍本秘籍,至清咸豐年間,海源閣的藏書總量已達23萬多卷,與江蘇常熟的「鐵琴銅劍樓」、吳興的「弼宋樓」、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樓」齊名,成為清代著名的四大藏書樓之一。

史料記載,海源閣到了楊紹和之後,除楊氏家人,外人就不得涉足了,以致《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頂風冒雪來到東昌府,想一飽眼福也被不留情面地拒之門外。盛怒之下的劉鶚臨行前在旅店的牆壁上寫下了「蒼葦遵王士禮居,藝芸精舍四家書;一齊歸入東昌府,深鎖琅環飽蠢魚」的絕句後拂袖而去。

海源閣的命運到了楊以增的第三代楊保彞那一輩,的確是功能盡失。之後,就更是險像環生了。因楊保彞無後,故過繼一子取名楊承訓,字鏡夫。正是這個楊鏡夫,讓海源閣的命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楊鏡夫生活在一個政局動盪、兵禍四起的年代,為避戰亂他長期居住天津。因經濟拮据,1927年楊鏡夫開出一個書單,從海源閣拿走26種珍貴藏書,在天津藏書家手中傳閱、開價出售。

1928年楊鏡夫為生意籌措巨款,又用馬車從海源閣裝走十多箱珍貴版本的藏書運往北京,將書抵押於鹽業銀行換取現金。由於楊鏡夫不善經營,生意很快破產,鹽業銀行要將這批書賣給日本人。當時許多知情的中國學者頓時急紅了眼,他們四處奔走呼籲,極力阻止海源閣的藏書流往國外,最後驚動了時任國民黨財政部長的宋子文,他出面干預,並由政府撥款將這些書買下後運至北京圖書館。

這應當是海源閣遭受的第一大劫,第二劫是在1929年至1930年。其間,幾次攻佔東昌府的土匪均居住在海源閣。海源閣的藏書成了土匪點火做飯的燃料、睡覺的枕頭。當時的報紙稱:「楊宅已不見一人,院內室外,書籍滿地,盡為大雨淋爛。」之後軍閥馬鴻逵進駐東昌府,也同樣駐軍海源閣,那段時間的海源閣可謂禍不單行。

此時的楊鏡夫倒是精明瞭許多,他深感藏書繼續留在海源閣風險太大,當即將剩餘的藏書運往了濟南,保住了海源閣三分之二的藏書,為中國歷史文化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這些珍貴藏書今天分別收藏於北京圖書館和山東圖書館。

登臨天下第一樓

東昌府在明、清時期曾為古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明清兩代東昌府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而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而乾隆皇帝御筆題名的天下第一樓——光岳樓,是康乾盛世康熙帝四次駕臨、乾隆帝九次駐蹕的地方。

該樓位於鳳凰古城正中央,其主體結構建於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築,系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襲了宋元樓閣遺制,在結構上繼承了唐宋傳統。光岳樓由樓基和主樓兩部分組成,主樓為木結構。樓內匾、聯、題、刻琳琅滿目,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筆「神光鐘瑛」碑,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鐘岳手跡,郭沫若、豐子愷題寫的匾額、楹聯至為珍貴。

登上光岳樓舉目四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水域遼闊的環城湖,清澈的湖水像巨大的彩緞環繞古城,古城區又有片片湖水似明鏡鑲嵌其間,湖光波影與鐵塔、光岳樓、山陝會館等名勝古蹟相映生輝,為這裡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吸引著人們來到這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河一體的地方。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