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天——況鐘(圖)

發表:2015-09-30 00: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況鐘像(網路圖片)

況鐘( 1383—1442 ) ,明江西靖安人,字伯律。出身小吏。永樂時歷任禮部主事、郎中。宣德五年( 1430 )出任蘇州知府,嚴懲貪吏,與巡撫周忱奏請減免江南重賦。

創「剛運簿」,設置「濟農倉」。連任蘇州知府十三年。卒於任上。

況鐘任蘇州城的太守,在蘇州做了許多有益於百姓的事情,他在蘇州人民心目中是「青天」,人稱他為「況青天」。在況鐘身上發生了三次離任三次留任的感人故事。

況鐘第一次離任是在宣德六年。因為他的繼母死了,按照當時的禮制,必須辭官回原籍老家守孝。要等3年守孝期滿,才能繼續為官。姦吏們都乘機大肆的為非作歹。

老百姓深知這班惡人敢於再次猖狂,是因為況鐘不在的緣故,所以都十分懷念況鐘。當時老百姓每人都唱這首民謠: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恩;回去後,願復來,養田叟。

史書曾記載說:「家家齊唱況青天。」長洲縣民顧榮等37580餘人聯名上書,列舉了況鐘很多政績。蘇州百姓2000餘人向巡按御史金濂訴說:況知府「公正勤廉,姦弊盡革,民賴以安」。他們還派代表到北京去,上書朝廷,留況鐘在任上居喪,以慰民情。明宣宗接受這一請求,命令況鐘停止在家守孝,仍回蘇州復職。這樣況鐘就在第二年的正月回到了蘇州。他一到任,就堅決懲辦了趁機橫徵暴斂的姦吏,法紀又嚴明瞭。

況鐘第二次離任是在宣德八年十月,這次是任期已滿3年,照例要進京述職。況鐘政績優異,百姓怕他陞官之後離開蘇州,都懷著不安的心情。在他起程的時候,許多人都擁到街上,依依惜別。有的甚至拉住轎子,仆臥路中,捨不得他走。第二年春,況鐘返蘇復任,百姓興高采烈.唱道:太守朝京,我民不寧;太守歸來,我民忻哉!宣德十年( 1435年)春,明宣宗去世,英宗即位。當時得悉況鐘可能調任,蘇州府七縣縣民秦孔顏等8萬餘人聯名上書,列舉況鐘治理蘇州6年的政績,請求留任。正統元年( 1436年)正月,英宗召見況鐘,命他繼續留任。

當時,蘇州府又有民謠唱道:

況青天,朝命宣;願早歸,在新年。

當況鐘再次來到蘇州的時候,蘇州的百姓夾道歡迎他的歸來。

況鐘第三次離任是正統五年。這次因9年任期已滿,照例要官升一級。況鐘奔赴京城,朝見皇帝,到吏部等候升調。一般地方官進京,少不得要帶著搜刮來的金銀珍寶,名產土儀,送給京城裡的勢宦權貴。當時流行一首歌謠說:知縣是掃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將去京裡抖。

而況鐘進京生活儉樸,住的房子沒有講究的陳設,平時吃飯只一葷一素,他作官多年,沒有添置過田產。他很蔑視送禮逢迎的勾當。蘇州的百姓依依不舍,設餞為況鐘送別的人連綿數百裡不絕。這時朝廷委派的新的蘇州知府已經到任,但是蘇州的百姓就是不接受。經過張翰等18000多人聯名上書挽留況鐘,最後朝廷決定撤回新知府,而是提升況鐘為按察使,讓他以按察使的官銜和正三品的俸祿待遇,繼任蘇州知府的職務,也就是陞官不升職。

正統七年的夏天,況鐘積勞成疾,兩次上疏請求解任 ,朝廷都沒有批准。因操勞過度,於當年12月底在蘇州病逝,終年62歲。

況鐘死後,蘇州百姓十分悲痛,連做生意的也罷市停業,表示哀悼。治喪期間,松江、常州、嘉興、湖州等領府趕來弔唁的人絡繹不絕。第二年春天,靈柩運往江西原籍安葬。為了紀念況鐘,蘇州的老百姓在蘇州金閶( chānɡ)門外楊柳灣為他建立了一座衣冠塚,並把他的遺像請進了蘇州文廟。蘇州和所屬7個縣的城鎮都為他建立祠堂,立碑畫像,按時祭祀,香火不絕。蘇州西美巷內的況公祠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蘇州名園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內,還能看到況鐘的磚刻畫像「和青天之譽,公無愧焉」的讚語。

蘇州民間至今還流傳有稱頌況鐘的傳說。

来源:故事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