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2200公頃的香港將變甚麼樣?(組圖)

作者:鐘靈 發表:2018-08-10 13:4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名老翁蹲坐在港珠澳大橋工地前,感受片刻的寧靜。
一名老翁蹲坐在港珠澳大橋工地前,感受片刻的寧靜。(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8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近日香港政府倡議,在大嶼山、港島之間填海1000公頃以發展「東大嶼都會」、「實現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概念,而前特首董建華為首的「團結香港基金」7日更提出填海2200公頃的方案,引起香港社會譁然。

香港太擁擠 建一個高端經貿中心能解決問題嗎?

2016年,梁振英政府提出《香港2030+》計劃,其中大力推銷發展「東大嶼山都會」。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嶼山建有機場、也將是港珠澳大橋進入香港的關口。當時港府在《香港2030+》計劃中提出,要「實現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概念,在大嶼山及與港島之間以填海方式,實現建設低密度住宅、高端消費購物圈、度假中心、水上樂園等規劃,並將大嶼山建立成香港的另一個高端經貿中心區。

《香港2030+》計劃提出,要將香港發展成「高密度城市」,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曾指出,在《香港2030+》架構下,人均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供應目標為3.5平方米、人均休憩用地為2.5平方米。

如果將這個數值與其他同樣面臨人口擁擠問題的亞洲城市相比,就會發現,香港人的生活環境尤其壓迫。思匯政策2017年2月指出,已發展國家的亞洲城市中,東京、首爾、上海及新加坡人均休憩用地,為最低5.8平方米、到最高7.6平方米。

香港是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
香港是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不過,《香港2030+》計劃指出,要達到上述人均用地的目標,香港仍然欠缺大量土地發展。而作為主力發展的「東大嶼山都會」計劃中,最備受觸目、也是林鄭月娥政府曾表明優先考慮的,就是填海計劃。

《香港2030+》計劃中,已經提出「東大嶼山都會」發展面積約為1000公頃,預計居住人口為40至70萬。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及其班子提出,要對大嶼山以及與港島之間的坪洲、交椅洲、喜靈洲及周公島進行1000公頃的填海計劃。

不只如此,以前特首董建華為首的「團結香港基金」,日前更倡議填海2200公頃,按照環保團體的估算,成本至少需要10000億港元。但別忘記,政府的任何「大計」,都將由香港納稅人來買單。

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2200公頃填海計劃」
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2200公頃填海計劃」。(圖片來源:基金會網站)

海洋被破壞 人工島安全也有隱憂

目前香港的大嶼山島已經經過多次填海,包括機場工程、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擴展小蠔灣及欣澳等。然而,事實上香港的環保團體多次強調,該處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也是香港海洋生態最豐富的區域。過去在香港國際機場進行第三條跑道擴展工程期間,就多次被發現,工人在海底挖出了極具價值的珊瑚礁,也意味著填海工程前,工程的環保評估機制存在嚴重漏洞。

或許對急於尋求「土地供應」的港府和部分港人來說,生態並不「值錢」。但對於該處是否適合填海發展,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副總監(海洋保育)李美華7日向香港01透露,港珠澳大橋工程雖然採用污染性比較低的非浚挖填海方式,但該處至今已經出現多宗海岸線移位事故,證明有關填海方式未必適合在香港使用。海岸線移位,會對航經船隻、填海工程、以至未來在填海人工島之上的建築帶來安全隱憂。

香港又是否真的需要填如此之多的海?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獨立管理顧問任憲邦在2016年撰文指出,根據統計處的估計,香港的人口將於2043年達到高峰的822萬,到2064年將回落至781萬,故此東大嶼都會在2040年代落成之時,香港的人口和住戶總數都在下跌,東大嶼都會卻平白為香港新增可容納70萬人或26萬戶(平均每戶2.7人)的住屋供應。

而建設「東大嶼都會」將牽涉多項工程,包括填海、道路基建、電訊網絡、電力、水、天然氣、污水設施等,涉及龐大的基建成本,而僅填海方面,民間關注團體在2017年估算,至少需要4600億成本,要由香港人來買單。

時事評論人馮睎乾在《蘋果日報》撰文,重提最近港鐵沙中線醜聞、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飄移等工程問題,直言「近年港府基建的表現『有目共睹』」、反問「一個小小人工島也弄成這樣,半個九龍大的島(大嶼山填海範圍)會發生什麼事呢?」

今年4月,港珠澳大橋香港東人工島出現防波堤崩散情況
今年4月,港珠澳大橋香港東人工島出現防波堤崩散情況。(圖片來源:香港無人機航拍會臉書)

究竟填海發展大嶼山是否能夠惠及港人?

從港府目前公布的資料來看,未有提及將來「東大嶼都會」的確切發展藍圖,包括批出私人發展土地的比例、公營房屋比例、保留的休憩用地/郊野公園/海岸公園面積、政府賣地價格以及未來樓價等,是否能夠直接令港人受惠,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

而目前港府主力宣傳概念之一,則是「實現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今年5月,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撰文表示,「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於未來一年陸續開通」,未來將把大嶼山打造成「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以配合「大灣區」的發展。因此,目前能夠窺探的,是「大灣區」將是整個「東大嶼都會」的發展重心,而不是香港人的民生需求。根據政府資料已知的發展內容,包括建立高級酒店、高級寫字樓及會議設備、低密度住宅、高端消費購物圈、度假中心等。

大灣區能用面積和人口 與海外灣區競爭嗎?

港府現在大力推行的「大灣區」計劃,其實是指珠江三角洲的「9市+2區」,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澳門及香港,是北京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2018年的「重點工作」,在今年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被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

北京及港府多次透過官媒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是與「國際知名的灣區競爭」,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000萬人」,在面積和人口上,多於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又認為大灣區能夠同時擁有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廣東省的全國製造業生產基地。

三藩市灣區從1955年左右開始,逐漸發展成一個成熟的都市,具備一流的教育水平和專業人才
被認為是「粵港澳大灣區」競爭目標的三藩市灣區,從1955年左右開始,經過百般磨鍊,逐漸發展成一個成熟的都市,具備一流的教育水平和專業人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大灣區是否能夠用上述的條件與國際知名的灣區競爭,有IT業界資深人士指出,三藩市灣區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科創龍頭,憑的是一流的教育和專業水平、完善的人才流動網絡、良好的地區及企業文化、最後才是硬件配套,而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逐漸建立的。

他指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在1955年左右到三藩市灣區發展,成為了灣區第一家半導體公司,逐漸吸引創科人員到來,形成今天的矽谷,三藩市灣區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在政府擲重金『投資』下、東拼西湊成就的,人才自然會流向他應該去的地方。」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