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院醫生的「懶散、冷漠」和「大逃亡」(組圖)

作者:鐘靈 發表:2018-09-05 13: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香港公、私營醫療失衡問題已經存在多年,元旦假期後醫院再度超負荷
香港公立醫院一角靠著牆站立的醫護人員。(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9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他們工作時嘻皮笑臉、嘲笑我丈夫肥胖、態度冷漠,又沒有商量如何施救,丈夫最後就這樣回天乏術」。陳芝芬強忍喪夫之痛,提出這段對香港公立醫院醫生血與淚的指控。俗話說:「醫者父母心」,究竟為何香港的公立醫療體制中會出現這樣的悲劇?

綜合港媒消息報導,陳芝芬的丈夫Ulrich Altbauer年僅44歲,是一名德國籍釀酒師,他早前因為發燒、腹瀉及手指被𠝹傷後發黑送入公立的仁濟醫院。陳芝芬億述,丈夫送院時雖然神智清醒,但急症室醫生對自己說,丈夫的心跳太高,情況可能很危急,需要進入深切治療部,但結果只獲安排住在內科病房。

當時,陳芝芬擔心丈夫傷口會壞死,負責的內科病房醫生譚天褒表示會處方抗生素、又懷疑其夫是肺動脈栓塞。這時陳芝芬丈夫雖然戴著氧氣罩,但仍然呼吸急促困難。陳芝芬三度要求譚天褒用其他儀器輔助丈夫呼吸,但譚天褒都以「氧氣濃度已調校至最高」為由拒絕。

陳芝芬痛苦地回憶指,有年輕的醫生為丈夫抽血時嘻皮笑臉,嘲笑丈夫肥胖:「這樣我要怎麼抽才能抽到?」陳芝芬又指自己兩度要求護士幫丈夫清洗傷口,但護士指說「有空才洗」;丈夫失禁後,自己曾要求護士清理,對方竟然說:「或許一會不用清理呢?」令自己十分心寒,「為甚麼不用清理?是不是(丈夫)今晚一定會去世?」

不幸的是,陳的丈夫在接受皮質類固醇注射後半小時後情況急劇惡化,當時仍然清醒的丈夫拿下氧氣罩,向自己表示感到窒息,陳芝芬隨即要求譚天褒醫生為丈夫插喉,但譚以「我們有事情」為由拒絕,她形容,「他們態度很冷漠」。

10分鐘後,多名醫生和護士到場並拉上病房布簾進行「急救」。陳芝芬說,自己拉開布簾偷看,「發現醫護人員垂低雙手,沒商量如何施救」,直到有深切治療部的醫生進入病房、急救約50分鐘,但陳的丈夫還是回天乏術。

陳芝芬向港媒控訴,自己曾致電在私家醫院工作的醫生朋友前來協助,醫生朋友曾跟譚天褒醫生談話,並表明:「敗血病不是這樣醫治的。」

經驗不足的醫生很容易誤診病情、錯過救治的時機
經驗不足的醫生很容易誤診病情、錯過救治的時機。(示意圖,Pixabay)

資深醫生「大逃亡

香港公立醫院工作環境惡劣,這是許多香港人的共識。《星島日報》今日報導,近年來公立醫院的資深醫生不斷出現「離職潮」,例如心臟科,今年至少有13名資深醫生離職,已經佔心臟科醫生總數的10%,且牽涉全香港11所醫院。有醫生歸咎於繁重的工作及長期人手不足問題,形容離職如同「大逃亡」。

報導指出,公立醫院醫生工作時間長,候命時間可長達連續24小時,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報導形容,負責管理公共醫療系統的醫管局「好大喜功」,推出24小時的心臟搭橋手術服務,但這項手術其實風險並不低,醫生需要有多年經驗才能穩定表現、保障病患安全。然而公立醫院出現「離職潮」,有關服務的水平或許會受到很大影響。

其中一名離職的資深醫生--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前律敦治醫院心臟科主管及顧問醫生劉育港坦言,自己離職是因為對醫管局感到失望,「當局沒有改革大計、沒有承諾何時會增聘人手」,形容醫生現在是「能捱多久就多久,撐不下去便離開」。

劉育港表示,自己一名同事1個月緊急候命20天,一方面是待救的病患,但另一方面院方拒絕提供額外津貼及假期,同事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力拯救生命。

除了屬於專科的心臟科外,2017年官方統計指出,公立醫院醫護流失率創下6年新高,醫生、護士的流失率分別達4.7%及5.4%,這些醫生護士都是流向福利及工作環境都較好的四家醫院。

為了填補醫療系統的人手問題,教育局已經分別增加大學醫科及護理學額。不過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指出,醫管局無法像私家醫院一樣,以提高福利留住人才,因此當局才寄希望於醫療界的「新鮮人」,希望年輕一代的加入可以協助舒緩醫療系統的壓力。

2015年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發起抗議,要求政府正視醫療系統問題
2015年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發起抗議,要求政府正視醫療系統問題。(Getty Images)

缺乏經驗、著眼錢途的年輕醫生

被社會寄予希望的年輕醫生,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早在5年前就有港媒報導,香港急症醫學會外務委員會主席蔡振興透露,不少醫科畢業生,都會先在急症室工作,但因為急症往往沒有「錢途」,年輕醫生平均1到2年就會轉科,部分醫院的轉科率高達90%。

學會當時指出,急症科未能吸引年輕醫生,但資深醫生又被私院挖角,導致急症科醫生青黃不接,而年輕醫生又因經驗不足,容易誤診,導致醫療事故發生的頻率提高。

梁先生3年前因昏倒送院,在送到公立醫院後,被安排躺在加設在走廊的病床上,他當時高燒39攝氏度,在家屬的要求下,護士才給他量體溫,又在多番要求下,才由護士拿來一顆退燒藥給他服用。等候8小時後,他才獲安排見醫生。

「醫生走進來,是個女的,很年輕,應該大學畢業不久。她走過來,語氣很躁急地問:『哪裡不舒服啊?哪裡痛啊?』『啊?肚子這裡痛嗎?幫不到你喔,沒甚麼事情回家觀察吧』。」

他形容,自己等了8小時看醫生,結果只看了3分鐘。「她拉開布簾出去後,語氣一變:『喂,老細(香港人指上司),甚麼時候有空飲茶啊?』我顫抖著爬去廁所,心想甚麼病都沒看出來,就讓我回家,我真的很心寒。」

有在公立醫院工作1年的年輕醫生明言,公立醫院只是自己醫生生涯的跳板,「未來當然是想做專科醫生,或者到私家醫院工作,這裡工時長、問題多,很辛苦,很多人不管甚麼問題都會衝到醫院來,又抓住我們問不停。」

另一名同樣在公立醫院工作1年的年輕醫生則表示,同事間做事態度、處理手法、經驗都不盡相同。她承認:「以前醫科人數少,確實很有決心的人才能讀出來,現在有很多不怎麼喜歡當醫生、但又被比較豐厚的薪酬吸引的人來了,比如我認識的同屆醫科畢業生裡,就有晚晚都喜歡到酒吧狂歡的,我感覺他們其實並不怎麼關心病人。也有人做事很不負責任,但因為大家每天都很忙,也很難管其他人的事。」

香港公院醫生的「懶散、冷漠」和「大逃亡」
「以前醫科人數少,確實很有決心的人才能讀出來,現在有很多不怎麼喜歡當醫生、但又被比較豐厚的薪酬吸引的人來了」。(Adobe Stock)

香港公共醫療的真實情況

香港公立醫院超出負荷的情況長年存在,今年冬季流感高峰期中,有醫院的內科病床佔用率高達116%,走廊、雜物房都被迫成為「臨時病房」,有跌倒撞破頭的病人等候5小時後才獲安排包紮傷口。公立醫院中聘請的全香港40%醫生,要面對的是90%的病患。

香港公立醫院每日都面臨爆滿
香港公立醫院每日都面臨爆滿。(醫管局官方圖片)

香港公、私營醫療失衡問題已經存在多年,2016年「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醫生曾撰文分析,指早年香港政府為了推行多項「大白象工程」(指機場第三條跑道、港珠澳大橋及高鐵等工程),不惜削去本來就不夠的醫療預算;

2003年由於畢業醫科生供過於求,政府便大幅削減學額,到2012年由於人手短缺,又慌亂增加近一倍學額。然而,為了配合「國家需求」,港府又提出讓前線醫生以「學習國情」為由到內地「培訓」。

黃任匡醫生指出,不斷的人手變動最終資源錯配導致公、私營醫療機構都面對人手及財政失衡問題。目前香港平均只有0.67名醫生應對1000名病人,而共近1.4萬名醫生中,只有5000名醫生選擇在公營醫療機構中服務。由於長工時、高壓力、福利不足、工作環境惡劣等原因,公營醫療機構的人才流失率一直非常嚴重。

今年1月,特首林鄭月娥急斥5億予醫管局以增聘人手,醫管局宣布考慮撤銷2002年開始實行的新入職護士的2年凍薪安排。不過對此,有港府內部人表示,林鄭當時返港後得知醫護超負荷問題引起了全香港市民關注與同情,因此港府儘快「拆彈」;適逢之前一地兩檢、周庭被剝奪參選權等問題已經令林鄭月娥及港府民望急跌,「醫療本來就是『民望加分』項目,越快做加分越多,一般市民可能未必知道、其實5億對醫管局來說真的是小數目,林鄭只是在施緩兵之計」。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