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具有含蓄的藝術特點(圖)

作者:杜佳 發表:2010-04-04 23:5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桓譚《新論》中說:「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震嘩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說出了古琴音質音色的特點,這種含蓄的藝術特點,與中國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諧精神相符,故也是古琴藝術受到士大夫鍾愛的原因之一。

琴聲含蓄而具音樂感召力

古琴琴聲不大,具有非張揚性、內斂性的特點,因而適合於自賞,不適合表演,從而自古以來古琴的演奏往往被看作是知音之間心與心的交流,伯牙、鐘子期的故事也成為千古美談。唐人王昌齡的《詠琴詩》讚頌了古琴聲色的魅力:「孤桐秘虛鳴,樸素傳幽真。彷彿弦指外,遂見初古人。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高宴未終曲,誰能辨經綸。」

古琴琴聲的含蓄得益於其音質特點,所謂音質,指的是樂器所發出的音響的物理效果,根據樂器的構造與演奏方式不同,音質也不相同。在民樂弦樂器中,諸如琵琶、揚琴、古箏等發音鏗鏘響亮卻延時較為短促,二胡等發音雖綿長婉轉卻不夠清亮。相比之下,只有古琴的音質可以說是剛柔相濟,清濁兼備,變化豐富,意趣盎然,雖含蓄卻充滿了表現力與感染力。

古代文人士大夫鍾愛古琴也正是看重它的聲音古樸悠揚,音質綿長悠揚,意蘊餘味無窮,其極具感召力的特點。王充《論衡·感虛篇》中說:「傳書言:‘瓠芭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或言:‘師曠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鶴二八,自南方來,集於廊門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吁於天。平公大悅,坐者皆喜。’」都是說明古琴強大的感染力,於自然可以令六馬仰秣,玄鶴延頸,於人事可以觀古人聖心,體先哲聖德,養今人之志。陳敏子《琴律發微》中也說:「夫琴,其法度旨趣尤邃密,聖人所嘉尚也。琴曲後世得與知者,肇於歌《南風》,千古之遠,稍誦其詩,即有虞氏之心,一天地化育之心可見矣,矧當時日涵泳其德音者乎?

所以,正如朱長文《琴史》所言:「古之君子,不徹琴瑟者,非主於為己,而亦可以為人也。蓋雅琴之音,以導養神氣,調和情志,擄發幽憤,感動善心,而人之聽之者亦恢然也。」古琴古樸的聲音(當時所用為絲弦,其所發出的聲音不像今天的鋼絲弦這樣剛亮),綿長的韻味,既有像物擬聲的描繪(如流水),更有抒情寫意的表現(如用吟、猱、綽、注等指法寫意表情),更重要的是它貼近自然的聲音,可以同時將操縵與聆聽之人引入一種化境,即使並非知音也同樣容易為之感動:「而絲之器,莫賢於琴。是故聽其聲之和,則欣悅喜躍;聽其聲之悲,則蹙頞愁涕,此常人皆然,不待乎知音者也。若夫知音者,則可以默識群心,而預知來物,如師曠知楚師之敗,鐘期辨伯牙之志是也。」

韻味變化含天地人籟

明人高濂《遵生八箋·燕閑鑑賞箋》中談到:「琴用五音,變法甚少,且罕聯用他調,故音雖雅正,不宜於俗。然彈琴為三聲,散聲、按聲、泛聲是也。泛聲應徽取音,不假按抑,得自然之聲,法天之音,音之清者也。散聲以律呂應於地,弦以律調次第,是法地之音,音之濁音也。按聲抑揚於人,人聲清濁兼有,故按聲為人之音,清濁兼備者也。」這段話表明瞭古琴琴音的藝術特點,一方面琴曲曲譜最基本的調只有宮、商、角、征、羽五音,雅正不俗,但似乎缺少變化。另一方面,通過指法的變化,卻可以演化出與天地之音相通,與人聲相類的各種音色,生發出變化多端的音韻。

古琴有散音7個、泛音91個、按音147個。散音沉著渾厚,明淨透徹;按音純正實在,富於變化;泛音的輕靈清越,玲瓏剔透。散、按、泛三種音色的變化不僅在琴曲表現中擔當著不同的情緒表達的作用,引發出不同的審美效果,而且從其創製其也同樣暗含著與天、地、人相同哲理,《太古遺音·琴制尚像論》中說:「上為天統,下為地統,中為人統。抑揚之際,上取泛聲則輕清而屬天,下取按聲則重濁而為地,不加抑按則絲木之聲均和而屬人。」天、地、人三聲可以說是包蘊了宇宙自然的各種聲音,早在先秦莊子那裡就已經有這種區分:「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琴之散、按、泛三音,正如天、地、人三籟,可以描繪自然界變化無窮的諸多音響,而且還可以引發人的形而上的冥想,從而身心俱化。這也是先哲以此為修身養性之方式的原因之一。嵇康《琴賦》總結了士大夫之所以如此愛琴的原因,這是從個角度說的:「余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来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